防曬產品是抵禦紫外線傷害的必備品,然而,許多人卻發現,即使勤搽防曬,肌膚問題依然層出不窮,甚至出現「愈搽愈傷」的困擾。究竟是防曬失效,抑或我們誤墮「防曬損傷」陷阱?本文將根據消委會的權威指引,深入剖析防曬產品本身的潛在風險,以及紫外線穿透防護網所造成的累積性光老化傷害。透過必學的防曬選購策略、正確使用方法,以及針對性的修復方案,助你徹底破解防曬迷思,告別肌膚損傷,重拾健康光澤。
選對防曬產品:參考消委會指南,從源頭杜絕傷害的採購策略
「防曬損傷產品」問題確實困擾不少人,但透過正確選購,可以從源頭避免皮膚受損。選購優質防曬產品,應參考消費者委員會發布的指南。
解讀防曬標籤:SPF與UVA防護指標的真正意義
選擇防曬產品時,產品標籤是重要資訊來源。了解上面標示的SPF與UVA防護指標,才能作出明智決定。
SPF防曬系數:高於SPF50的迷思與現實
SPF(Sun Protection Factor)是衡量防曬產品阻擋UVB(導致曬傷、曬紅)能力的標準。數字越高,表示延緩曬傷時間越長。不過,很多消費者誤以為SPF值越高,保護力就越強。當產品標示高於SPF50,通常只會標示為「SPF50+」。其實,SPF50的防曬效能已達到約百分之九十八的保護。過高SPF值的防曬產品,可能含有更多防曬分子,或者質地更厚重。這不僅可能增加毛孔堵塞風險,也可能提高皮膚敏感的機會。因此,大家不用盲目追求超高SPF值。
UVA防護標準:PA++++、Broad Spectrum與UVA圈圈點揀好?
UVB以外,UVA對皮膚的傷害一樣不容忽視。UVA是導致皮膚老化、變黑及深層損傷的主要元兇。不同地區對UVA防護有不同標示方法。亞洲國家常用PA系統,從PA+到最高的PA++++,加號越多,代表延緩曬黑時間越長。歐美地區則常見「Broad Spectrum」(廣譜防護)標示,這表示防曬產品能同時提供UVA和UVB防護。另外,歐盟的「UVA圈圈」標誌,代表產品的UVA防護力達到其SPF值的三分之一,這標誌也確保UVA防護達到可靠水平。選擇防曬產品時,最好優先選擇同時具備強效UVA防護的產品,例如有PA++++或UVA圈圈標誌的產品,這樣可以全面保護皮膚。
消費者委員會警示:如何辨識效能與標示不符的產品
消費者委員會的防曬消委會報告,為大家提供了重要的警示。消委會早前檢測發現,市面上有不少防曬產品的實際防曬效能,與其標示不符。例如,有些聲稱SPF50+的防曬產品,實際防曬效果卻未達標。部分面部防曬消委會的測試結果亦顯示,產品未能提供足夠的UVA保護。如果防曬產品標示效能與實際不符,消費者可能會誤以為受到足夠保護,結果長時間曝曬,增加皮膚曬傷或光老化風險。選購時,大家可以參考最新的防曬消委會報告,了解防曬產品的真實表現。這可以避免因為選用效能與標示不符的防曬損傷產品。
避開致敏成分與風險:如何選擇溫和配方
除了防護力,防曬產品的成分也很重要。有些成分可能引起皮膚敏感或不適。選擇溫和配方,可以減少皮膚負擔。
物理性防曬(100%礦物)的優勢與考量
物理性防曬通常採用氧化鋅和二氧化鈦等礦物成分。這些成分會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物理屏障,反射和散射紫外線。物理性防曬的優勢在於性質溫和,較少引起過敏反應,因此非常適合敏感肌膚使用,也包括面部防曬。考慮因素是,物理性防曬有時會留下輕微泛白效果,質地可能較厚重。大家可以根據皮膚反應和個人喜好選擇。
尋找「無添加」標示:避開香料、色素與Paraben防腐劑
為了進一步降低致敏風險,選購防曬產品時,可以留意產品包裝上的「無添加」標示。例如,「無香料」、「無色素」以及「不含Paraben防腐劑」等。香料和色素是常見的致敏成分。Paraben防腐劑雖然能有效防腐,但部分人可能對其過敏。選用這些「無添加」的防曬產品,可以大大減少皮膚不適機會,適合追求溫和護理的消費者。
掌握正確使用與清潔方式:從根本杜絕殘留與曬傷
選對防曬產品是第一步,但正確使用與徹底清潔同樣重要。這兩點直接影響防曬效果,也可以從根本杜絕防曬殘留或曬傷問題。
確保足量與定時補塗的關鍵技巧
要讓防曬產品發揮最佳效果,必須確保用量充足。一般而言,面部大約需要一枚硬幣大小的分量。很多人塗抹不足,防曬效果就大打折扣。同時,防曬效果並非一勞永逸。長時間戶外活動、流汗或者游泳後,防曬產品會逐漸流失。建議每隔兩到三小時補塗一次,確保皮膚持續受到保護。
用後徹底清潔,避免毛孔堵塞引發問題
塗抹防曬產品後,特別是防水型或高防護力的防曬,晚上必須徹底清潔。如果沒有好好卸除,防曬產品的殘留物可能會堵塞毛孔。這會引發粉刺、暗瘡等皮膚問題。大家可以使用卸妝產品,或者配合洗面奶,溫和清潔皮膚,確保所有防曬殘留都被清除。這樣,皮膚才能保持健康,避免因為清潔不當導致的皮膚問題。
逆轉已成事實的損傷:針對防曬不當的雙軌修護策略
肌膚出現防曬損傷產品引起的問題,例如敏感、乾燥,甚至長期的光老化,實在令人困擾。即使我們小心挑選防曬產品,並參考過防曬消委會報告,有時候肌膚仍會出現不適,或是累積了日曬傷害。當這些防曬損傷已成事實,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呢?其實,修護肌膚並非不可能,關鍵在於採取雙軌並行的修護策略,針對不同的損傷來源,提供精準的解決方案。
第一軌:應對「產品刺激」的即時舒緩與屏障修復
有些朋友在使用防曬產品後,肌膚會感到痕癢、泛紅,甚至出現痘痘或粉刺,這通常是防曬產品本身某些成分對肌膚造成了刺激。特別是面部防曬,消委會報告亦曾指出部分產品可能含有致敏成分。在這種情況下,即時的舒緩與受損屏障修復變得尤其重要。
舒緩鎮靜成分推薦:積雪草、B5與活泉水的應用
為了快速緩解肌膚的不適,我們可以選擇含有特定舒緩鎮靜成分的護膚品。積雪草,又稱為雷公根,具備優秀的修復能力,能夠促進肌膚癒合,同時減少炎症反應。維生素B5,學名泛醇,是另一種溫和有效的保濕及修復成分,能夠深入肌膚,幫助強化肌膚屏障,提升肌膚的自我修復能力。此外,活泉水因為其獨特的礦物質組成,亦可為肌膚提供即時的舒緩與鎮靜效果,幫助穩定肌膚狀態,減少紅腫。這些成分都能有效應對因防曬產品刺激而引起的肌膚問題。
第二軌:對抗「光學老化」的深層細胞級修復
除了產品刺激帶來的即時問題,肌膚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即使使用了防曬產品,仍可能累積肉眼看不見的深層損傷,也就是「光學老化」。這種損傷會破壞肌膚細胞的DNA,影響膠原蛋白結構,導致皺紋、鬆弛與色素沉澱。要真正逆轉這些累積的防曬損傷,我們需要從細胞層面進行修復。
生物科技的突破:光解酶 (Photolyase) 如何精準修復受損DNA
在深層修復方面,生物科技為我們帶來了令人振奮的突破。光解酶 (Photolyase) 是一種來自植物、藻類和細菌的天然修復酶,它擁有一項獨特能力:精準檢測並修復紫外線造成的DNA損傷。人類細胞不具備這種酶,但我們可以透過含有光解酶的護膚品,讓它成為肌膚的「DNA修復員」。科學研究顯示,單獨使用防曬霜可使DNA損傷(如CPD)形成減少約62%,但是防曬霜添加光解酶,便能將DNA損傷的形成顯著降低約93%。這表示即使紫外線穿透了防曬屏障,光解酶也能從根源上修復已發生的細胞損傷,提供更全面的保護。
保護膠原蛋白:MMP-1抑制與抗皺策略
光學老化的另一個主要表現,是肌膚膠原蛋白的流失與分解。陽光曝曬會刺激肌膚產生一種名為MMP-1(基質金屬蛋白酶-1)的酵素,它會分解膠原蛋白,導致肌膚失去彈性,進而形成皺紋。要對抗皺紋與鬆弛,我們需要抑制MMP-1的活性,同時促進膠原蛋白的生成。研究指出,單獨使用防曬霜可減少MMP-1產生約43%,但若防曬霜添加光解酶,則能將MMP-1降低約90%。這再次證明了光解酶在保護肌膚膠原蛋白方面發揮的協同作用,幫助維持肌膚的緊緻與彈性。
強化防禦與抗氧:紫米萃取、植物糖原等協同成分
為了更全面地強化肌膚的防禦力與抵抗光老化,我們還可以尋找含有強效抗氧化成分的產品。例如,紫米萃取富含花青素,是一種極佳的抗氧化劑,能夠中和自由基,減少氧化壓力對細胞造成的傷害。植物糖原則是一種天然多醣,它不僅能提供保濕,還能為細胞提供能量,幫助提升細胞自身的修復機能與環境適應力。這些協同成分與防曬產品,以及上述的修復成分共同作用,可為肌膚提供多重保護,構築更強韌的屏障,有效對抗環境傷害,進一步減少未來防曬損傷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