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遮蓋新生白髮,或是緊貼潮流轉換髮色,染髮已成為許多香港人的生活日常。然而,「染髮會致癌」的說法流傳已久,令不少愛美人士在染髮與健康之間躊躇不決,擔心追求美麗需要付出沉重代價。究竟染髮劑中的化學成分,會否顯著增加患上膀胱癌、血癌等癌症的風險?國際權威機構的最新結論又是什麼?本文將為您全面拆解染髮與癌症關聯的科學迷思,整合專家觀點,並提供一份詳盡的「安全染髮實戰手冊」,包含10大關鍵步驟及針對不同族群(如白髮、孕婦、敏感頭皮等)的貼心指南,助您掃除疑慮,安心變髮。
染髮與癌症的科學實證:權威機構怎麼說?
談到染髮癌這個議題,許多朋友可能都聽過不同的說法,心裡難免有些疑問。想知道染髮癌症機率究竟有多高,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看看權威科學機構的專業見解。讓我們一起來拆解現有的科學證據,了解事實的全貌。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的結論:風險與咖啡同級?
首先,我們來看看世界衛生組織(WHO)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是怎樣評估的。IARC將物質的致癌性分為幾個等級,而「個人使用染髮劑」被歸類為「第3級致癌物」。
解讀第3級致癌物:為何「個人使用染髮劑」被歸類為證據不足
「第3級致癌物」聽起來可能有點嚇人,但它的真正意思是「目前尚無足夠的動物或人體實證資料,可據以分類該物質是否為人類致癌物」。簡單來說,就是現有的科學證據並不足以證實它對人體會致癌,也無法完全排除其可能性。有趣的是,我們日常飲用的咖啡,同樣也屬於這一級別。這個分類說明了,根據目前的科學研究,個人染髮與癌症之間的直接關聯性證據是相當薄弱的。
美國防癌協會 (ACS) 的觀點:1980年後配方改良的正面影響
美國防癌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也對此議題有深入研究。他們指出,早年部分研究之所以引起關注,是因為在1980年之前,某些永久性染髮劑的配方中確實含有一些後來被證實對動物具致癌性的化學物質。然而,自那之後,製造商已主動更改配方,移除了這些成分。因此,現今市面上的染髮產品,其安全性已與數十年前的產品大不相同。
人體與動物研究的差異
我們經常聽到「動物實驗證實某物質會致癌」,這也是造成許多人對染髮感到不安的原因之一。不過,我們需要理解動物實驗與人體實際情況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解釋研究中劑量與暴露途徑的巨大落差
在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為了在短時間內觀察到顯著效果,通常會使用極高濃度的化學物質,而且暴露方式也與現實生活不同,例如直接將染劑餵食給動物,或以極高劑量長期注射。這種暴露的劑量與途徑,和我們幾個月才在頭皮上短暫接觸一次染髮劑的情況,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的。
H44: 現今人體流行病學研究:為何尚無直接證據顯示個人染髮與膀胱癌、血癌有關
那麼,直接針對人體的研究結果又是如何呢?目前,大規模的人體流行病學研究,仍然未能找到個人使用染髮劑與膀胱癌、血癌(白血病)或淋巴癌等癌症風險顯著增加的直接因果關係。雖然有些小型研究曾提出過一些關聯,但當把所有大型研究綜合分析時,染髮癌症的關聯性並不明確。
職業暴露 vs 個人使用:美髮師風險較高?
科學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分是「職業暴露」與「個人使用」。美髮從業人員因為工作關係,每天長時間、高頻率地接觸染髮劑,其累積的暴露量遠非一般消費者可比。
大型數據分析:為何美髮從業人員罹患膀胱癌風險僅「輕微」上升
一些統合分析研究發現,長期從事美髮行業的人員,罹患膀胱癌的風險確實有「輕微」的增加。這個「輕微」很重要,它說明即使在如此高暴露的群體中,風險的增加幅度也並非想像中那麼巨大。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皮膚(尤其是手部)長期浸泡在各種化學品中,吸收量自然較高。
對一般民眾的啟示:為何經常染髮者的罹癌機率與未染髮者無顯著差別
這對我們一般人有什麼啟示呢?既然在職業高暴露群體中,風險僅是輕微上升,那麼對於只是偶爾染髮、每次接觸時間短、且會徹底沖洗乾淨的一般大眾來說,其風險自然更低。這也解釋了為何目前的大型研究結果普遍顯示,一般民眾即使經常染髮,其罹癌機率與從未染髮的人相比,並無統計學上的顯著差別。
分眾安全指南:不同族群的染髮注意事項
給需遮蓋白髮的您
潛在風險:頻繁使用深色染劑,化學物累積的可能性
經常需要遮蓋新生白髮,意味著染髮的頻率相對較高。為了達到理想的覆蓋效果,許多人會選擇深褐色或黑色的永久性染髮劑,而這類產品的PPD(對苯二胺)等化學成分濃度通常較高。當染髮變成一種頻繁的習慣,身體持續接觸這些化學物質,代謝和排出的時間就可能不足,長遠來看,這增加了化學物在體內累積的可能性,亦是探討染髮癌症機率時,部分研究所關注的因素之一。
安全對策:挑選低PPD產品與植物染劑(並注意其重金屬風險)
在選購產品時,可以主動尋找標明「低PPD」或「不含PPD」的配方,這能直接減少主要致敏源的接觸。另一個選擇是植物染髮劑,例如成分相對單純的指甲花(Henna)。不過,選用植物染劑時仍須謹慎,因為部分市面產品可能為了增強上色效果而添加了未標示的化學成分,或因原料來源問題而含有鉛等重金屬。選擇信譽良好且成分清晰的品牌,是保障安全的第一步。
實用技巧:善用補色筆、髮粉等產品延長染髮間隔
要減少化學品的總接觸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延長每次染髮的間隔。在兩次染髮之間,可以善用一些局部補色產品,例如補色筆、補色噴霧或髮粉。這些產品能暫時遮蓋髮根處新生的白髮,輕鬆解決「布丁頭」的尷尬,讓您能將染髮的間隔從一個月延長至兩三個月,有效降低染髮頻率。
給熱愛變換髮色的您
潛在風險:頻繁漂染導致頭皮屏障受損與化學傷害
享受變換髮色的樂趣,往往離不開漂染這個步驟。漂髮本身是一種較為強烈的化學過程,它會打開頭髮的毛鱗片以去除原有色素,這不僅會對髮質造成較大傷害,漂劑中的化學成分亦可能刺激頭皮。如果操作不當或過於頻繁,會削弱頭皮原有的天然保護屏障,使其變得乾燥、敏感,這時再進行上色,無疑會增加頭皮吸收化學物的機會。
安全對策:半永久性與暫時性染劑的選擇,以及漂後頭皮護理
對於已漂淺的頭髮,半永久性或暫時性染劑是相對溫和的選擇。它們的原理是將色素附著在頭髮表面,而非深入髮芯進行化學反應,因此對頭髮和頭皮的傷害較小,顏色通常在數次洗髮後便會褪去,適合喜歡頻繁改變造型的您。漂染後,頭皮護理尤其重要,建議使用溫和、不含硫酸鹽(Sulfate-free)的洗髮產品,並搭配具舒緩功能的頭皮精華,幫助修復受損的頭皮屏障。
給備孕、懷孕及哺乳期的您
潛在風險:對胎兒的潛在影響與疑慮
在備孕、懷孕或哺乳期間,任何外來化學物質的接觸都會引起特別的關注。雖然目前沒有確切證據顯示,正常使用染髮劑所吸收的微量化學物會對胎兒或嬰兒造成影響,但基於安全至上的原則,謹慎對待總是最穩妥的做法。這段時期身體狀態特殊,對染髮癌症等議題的考量會更加周全。
安全對策:婦產科醫生建議(避開懷孕首三個月、選擇天然成分、確保環境通風)
綜合婦產科醫生的專業建議,若在此期間仍有染髮需求,可以遵循以下幾個原則。首先,盡量避開懷孕的首三個月,這是胎兒器官發育的重要階段。其次,選擇成分較溫和的產品,例如無氨配方或來源可靠的植物染劑。最後,確保染髮過程在空氣流通的環境中進行,以減少吸入化學氣體的機會,並盡量避免染劑直接接觸頭皮。
給頭皮敏感或有皮膚問題的您
潛在風險:化學成分引發的過敏、接觸性皮膚炎
如果您的頭皮本身就比較敏感,或患有濕疹、牛皮癬等皮膚問題,染髮的首要風險便是引發嚴重的過敏反應或接觸性皮膚炎。對於這類人士,甚至是一些癌症病人染髮前需要審慎評估的情況,染劑中的PPD、香料等成分都可能成為刺激源,導致頭皮、頸部及臉部出現紅腫、痕癢甚至出水泡的症狀。
安全對策:染前48小時皮膚過敏測試標準流程,及選擇無氨、低致敏配方
進行皮膚過敏測試是保護自己的關鍵步驟,絕不可省略。標準流程是在染髮前48小時,將少量混合好的染劑塗抹在耳後或手臂內側的皮膚上,觀察期間若出現任何紅、腫、熱、痛或痕癢的反應,就必須立即停用該產品。此外,選購時應優先考慮專為敏感頭皮設計的「無氨」或「低致敏」配方,以減低誘發不良反應的機會。
安全染髮實戰手冊:10個關鍵步驟降低風險
想享受轉變髮色的樂趣,又不想時刻掛心染髮癌的風險,其實是有方法的。我們無法將染髮癌症機率降至絕對的零,但只要在染髮前、中、後都做足準備,跟隨以下這套實戰手冊,就能將潛在風險大幅降低。這套方法不僅適用於一般人,對於關注健康,甚至考慮癌症病人染髮問題的人士,都具有參考價值。
染髮前:做好準備
步驟1:檢查頭皮健康,有傷口或發炎應避免染髮
頭皮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在染髮前,請務必仔細檢查自己的頭皮狀況。如果頭皮上有任何傷口、刮痕、紅腫、濕疹或發炎跡象,就應該暫停染髮計劃。因為破損的皮膚會讓染髮劑中的化學物質更容易滲入體內,增加身體的負擔。
步驟2: 染前不洗頭、不抓撓,利用天然油脂保護頭皮
染髮前一至兩天不洗頭,是一個很實用的技巧。這樣做是為了讓頭皮自然分泌的油脂形成一層薄薄的保護膜。這層天然油脂雖然不能完全阻隔化學物,但能為頭皮提供基礎的緩衝保護。同時,染髮前幾天應避免用指甲用力抓撓頭皮,以免造成微細的隱形傷口。
步驟3: 使用頭皮隔離產品建立物理屏障
想得到更全面的保護,可以在染髮前使用專門的頭皮隔離產品,例如頭皮隔離霜或隔離油。這些產品能在頭皮上形成一道更有效的物理屏障,進一步減少染劑直接接觸頭皮的機會,特別適合頭皮較敏感的人士。
選購時:學會看懂產品標示
步驟4:認明香港衛生署「含藥化粧品許可證字號」或來源地安全認證
在香港,染髮劑屬於「含藥化粧品」類別。選購時,可以檢查產品包裝上是否印有香港衛生署發出的「含藥化粧品許可證字號」。這代表產品的成分和品質都經過審核,符合本地的安全標準。如果購買進口產品,亦可留意其是否具有來源地的安全認證。
步驟5:了解深色染劑(如深褐、黑色)潛在風險較高的原因
一般來說,顏色越深、越持久的染髮劑,例如深褐色和黑色,可能需要使用濃度較高的染料成分(如PPD)才能達到理想效果。雖然這些成分在合規產品中都受安全劑量規管,但了解這一點有助於你在選擇顏色時作出更全面的考量。
步驟6:解讀成分表:認識潛在致敏物(PPD等)與重金屬
學會看懂成分表,是保護自己的重要一步。其中,對苯二胺(PPD)是染髮劑中最常見的致敏成分之一,容易引起皮膚過敏反應。初次使用新產品前,最好先進行皮膚過敏測試。此外,應選擇信譽良好的品牌,以避免買到可能含有重金屬等有害雜質的劣質產品。
染髮中與染後:正確操作與護理
步驟7:佩戴手套操作,並確保環境通風良好
無論是自己染髮還是由他人協助,操作者都必須佩戴手套,這是避免雙手皮膚直接接觸化學物的基本常識。染髮過程應在空氣流通的環境中進行,打開窗戶或抽氣扇,可以減少吸入染劑揮發時產生的氣味。
步驟8:染後用清水徹底沖淨頭皮與髮絲,避免殘留
當染髮劑在頭髮上停留了足夠的時間後,必須用大量流動的清水徹底沖洗。沖洗的重點在於確保頭皮和髮根位置沒有任何染劑殘留。殘留的化學物會持續刺激頭皮,並增加被皮膚吸收的機會。
步驟9:染後多喝水,加速身體代謝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但有效的輔助方法。身體吸收的微量化學物質,主要會經由腎臟代謝,再透過尿液排出體外。染髮後幾天內多喝水,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加速身體將這些物質排出的過程。
步驟10:控制染髮頻率,建議每次間隔至少三至六個月
降低長期風險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控制染髮的頻率。即使做足了所有安全措施,頻繁地讓身體接觸化學物質,始終會增加潛在的健康風險。皮膚科醫生和髮型師普遍建議,每次染髮之間,最好相隔至少三至六個月,讓頭皮和身體有足夠的時間休息和復原。
另一潛在風險:化學直髮劑與癌症的關聯
討論完染髮癌的議題後,我們也要留意另一種常見美髮程序的潛在風險。除了染髮,化學直髮(或稱離子燙、負離子燙)也是許多人整理頭髮的選擇。但是,這些讓我們頭髮變得順滑貼服的產品,其與癌症的關聯性正引起科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雖然目前關於染髮癌症機率的研究尚未有最終定論,但針對化學直髮劑的研究卻發現了值得我們警惕的信號。
最新研究:直髮劑與乳癌、子宮內膜癌的關聯
近年一些大型權威研究,為我們揭示了化學直髮產品與特定癌症的可能聯繫。例如,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NIEHS)進行的一項名為「姊妹研究」(Sister Study)的長期追蹤,分析了超過三萬名女性的數據。研究結果發現,經常使用化學直髮產品的女性,患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較從不使用的女性高出一倍以上。此外,過往的研究也曾指出,直髮產品的使用與乳癌風險的增加有關。
研究數據解讀:為何頻繁使用會顯著增加風險?
研究數據中的「風險增加」聽起來可能有點嚇人,但我們可以從暴露頻率與累積效應的角度去理解。研究指出,風險的增加與使用次數有直接關係。如果一年使用化學直髮產品超過四次,患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會顯著提高。這背後的原理,是因為頭皮是人體皮膚的一部分,同樣會吸收化學物質。當我們頻繁地將這些含有潛在有害成分的產品塗抹在頭上,化學物質經由頭皮吸收並在體內累積的機會就隨之增加。長期下來,這種持續的化學暴露,就可能干擾身體正常的細胞運作,從而增加病變的風險。
需警惕的化學成分:甲醛(Formaldehyde)等內分泌干擾物
那麼,直髮產品中究竟是什麼成分需要我們特別留意?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成分就是甲醛(Formaldehyde),它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第1級致癌物。除了甲醛,許多直髮產品中還可能含有其他被稱為「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的化學物質,例如鄰苯二甲酸鹽(Phthalates)、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等。這些物質的結構與人體內的荷爾蒙相似,進入身體後可能擾亂我們正常的內分泌系統,影響與荷爾蒙相關的器官,例如乳房和子宮,進而增加患上相關癌症的風險。
染髮與癌症常見問題 (FAQ)
關於染髮癌的種種迷思,以及染髮癌症機率的討論,總會引申出許多疑問。以下我們整理了幾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用最直接的方式為你逐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