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量怎樣算多?怎樣算少?專家教你3招在家自我檢測,認清4大警號與6大成因
每日梳頭、洗頭後看著排水孔或枕頭上的一撮撮髮絲,總不免心頭一驚?髮量多寡似乎是個主觀感覺,但其實有客觀標準可循。究竟每日掉多少頭髮才算正常?怎樣才算髮量稀疏的警號?與其終日為掉髮問題而焦慮,不如學習科學的自我檢測方法,真正了解自己的頭髮健康狀況。本文將由專家角度出發,從毛髮的生長週期說起,教你3招實用的在家檢測法,並全面拆解髮量變少的4大警號與背後6大成因,助你一文看清自己的頭髮問題,及早應對。 髮量多寡的定義:由「正常掉髮」科學標準說起 許多人心中常有疑問,到底髮量怎樣算多,髮量怎樣算少呢?又怎樣算髮量多才是健康標準?要釐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從毛髮的自然生理週期開始認識,並且了解「正常掉髮」的科學標準。頭髮的生長與脫落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我們每天都會掉頭髮,但這大部分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 每日掉髮量參考值:50至150根屬正常新陳代謝 您或許聽過,每天掉髮一百根是正常現象。這個說法其實有其科學根據。根據普遍的醫學共識,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每日掉落50至150根頭髮,都屬於正常的頭髮新陳代謝。因為毛髮有其固定的生長週期,舊的頭髮會自然脫落,新的頭髮便會從毛囊中長出,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健康掉髮的數量範圍與基準差異 50至150根的範圍是大多數人的平均值,並非所有人都會剛好掉一百根。每個人體質不同,毛囊數量不同,因此每日的掉髮量也會有差異。例如,天生髮量較少的人,每日的落髮量可能介乎50至70根之間;而髮量豐厚的人,即使掉到150根,頭髮整體密度也可能維持良好。重點是觀察您的掉髮量是否持續維持在這個範圍內,而不是一時的增減。 影響每日掉髮量的個別因素 其實,每日的掉髮量會受到一些個別因素影響。例如,頭髮的長度與密度會影響視覺上的掉髮量,長髮即使只掉少量也可能看起來很多。此外,季節轉換、洗頭頻率、梳理習慣,甚至情緒壓力,都有可能導致某幾天的掉髮量略有波動。所以,判斷頭髮問題不只看單日數量,需要看長期趨勢。 毛髮的「生、退、休」三部曲:為何每天掉髮是必然現象? 要更深入理解為何每天掉髮是必然的,我們需要認識毛髮的完整生命週期。每一根頭髮都有其獨立的「生、退、休」三部曲,這是毛囊持續運作的結果。這個循環確保我們的頭皮會不斷有新髮生長,也會有老舊頭髮自然脫落。 生長期 (Anagen Phase):頭髮的活躍成長階段 毛髮的生長期是頭髮活躍地從毛囊中生長的階段。這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一般可達2至7年。期間,頭髮細胞會快速分裂,髮絲會持續變長變粗。大部分的頭髮(約九成)在任何時候都處於生長期。 退化期 (Catagen Phase):短暫的過渡與停止生長階段 生長期結束後,毛髮便會進入短暫的退化期,又稱為過渡期。這個階段通常維持2至3星期。此時,頭髮會停止生長,毛囊會開始萎縮,並且逐漸脫離毛乳頭,為接下來的脫落做準備。 休止期 (Telogen Phase):毛囊休息與頭髮自然脫落的階段 退化期之後,頭髮會進入休止期。這個階段大約持續2至3個月。處於休止期的毛囊會進入休息狀態,而舊的頭髮會因新的頭髮即將長出而被推出,最終自然脫落。這是我們每天看到頭髮掉落的主要原因。舊髮脫落後,毛囊會休息約3個月,然後再次進入生長期,開始新的循環。 髮量自我檢測:3大方法在家判斷頭髮健康 有時,我們會疑惑自己的髮量怎樣算多,又或者髮量怎樣算少。其實,頭髮的健康狀況不單單看數量,更看毛囊的生長力與掉髮的模式。若您想更了解自己的頭髮,不妨在家嘗試這三個簡單的自我檢測方法,它們可以幫助您初步判斷頭髮是否健康,以及有沒有出現活躍的掉髮警號。這些方法既方便又實用,讓您可以隨時隨地掌握自己的髮量變化。 方法一:「拉髮測試」(Hair Pull Test) — 6根是關鍵警號 「拉髮測試」是一個既直接又常見的專業評估方式,可以幫助您快速判斷是否有活躍的脫髮問題。這個測試的原理很簡單,就是觀察在輕柔拉扯下,有多少頭髮會脫落。 準備步驟:如何在頭頂不同區域輕捏髮束 進行這個測試前,請確保您的頭髮已經至少兩天沒有洗,這樣可以得到更準確的結果。首先,您可以用拇指和食指,在頭頂、前額兩側和頭部後方等不同區域,輕輕捏住一小束頭髮,髮束大約包含五十至六十根頭髮。選擇多個區域測試,可以全面了解不同部位的頭髮狀況。 執行與判斷:以穩定輕柔力度拉扯,觀察脫落髮根數量 準備好髮束後,以穩定且輕柔的力度,沿著頭髮生長方向向外拉扯。記住,力度要恰到好處,不能過猛,避免拉斷健康的頭髮。拉扯後,仔細觀察並數算手上脫落的髮根數量。這個數字將是您判斷的關鍵。 結果分析:正常範圍 vs 活躍脫髮警號 如果每次拉扯後,脫落的頭髮少於六根,這通常屬於正常的頭髮代謝範圍,表示您的毛囊狀態尚算穩定。但是,如果拉扯後脫落的頭髮超過六根,這可能是一個活躍脫髮的警號,表示您的毛囊可能處於較脆弱或不健康的狀態。若多個測試區域都出現這種情況,便應多加留意。 方法二:髮根健康目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