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覺頭頂後方凹陷?正常嗎?專家教你3步自我評估,詳解成因與求醫警號

沖涼洗頭、或無意中整理頭髮時,突然摸到頭頂後方有個凹陷位,難免會心頭一驚,立即擔心是否身體出現問題。這個凹陷是天生的正常結構,還是健康警號?事實上,大部分頭頂後方的凹陷都屬於與生俱來的生理性特徵,源於顱骨骨縫的自然形態或頭皮組織分佈,毋須過分憂慮。然而,在少數情況下,若凹陷是近期才出現、持續變大或伴隨頭痛、視力模糊等其他症狀,則可能需要正視。本文將由專家為你詳細拆解頭頂後方凹陷的常見成因,並提供簡單三步自我評估方法,助你清晰判斷凹陷是否正常,以及何時需要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讓你告別不必要的焦慮。

驚覺頭頂後方凹陷:這是正常嗎?

當您無意中觸摸到頭頂後方凹陷時,或許會感到一陣疑惑,甚至有些不安。這種突如其來的身體覺察,確實會讓人思考「這是不是正常?」這個問題。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這是一個很普遍的身體反應,所以您並不是孤單一人。

理解您的焦慮:發現凹陷是常見的身體覺察反應

感到擔心是正常反應

身體出現任何平常不見的變化,自然會引起人的關注。尤其是頭部這樣重要的部位,一旦感覺到頭後凹,心裡就會升起疑慮,這是人之常情。這種擔憂正代表您對自己身體的重視。

常見發現時機:多在偶然觸摸或理髮時察覺

大家發現頭頂凹咗,很多時都是在不經意間。例如,洗頭時手指摸到,或者梳頭時感到不平坦。有時候,理髮師在剪髮時也會提出這樣的觀察,因為他們更常接觸到頭皮,所以會注意到一些細微的變化。

最常見情況: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凹陷,多屬正常結構

其實,大部分人頭頂後方凹陷的情況,都屬於正常的生理結構,與生俱來。這些凹陷通常沒有任何健康問題。

顱骨骨縫的自然癒合痕跡

我們的頭骨並非單一塊骨頭,它由多塊顱骨在嬰兒時期透過骨縫連接而成。隨著成長,這些骨縫會逐漸癒合和骨化。這個癒合過程有時會在骨頭交界處留下輕微的溝槽或凹陷,這是完全自然的現象。因此,即使成年後發現頭頂凹咗一小塊,它可能只是這些骨縫癒合後的自然痕跡。

頭皮軟組織的個體差異

除了骨骼本身的結構,頭皮下的軟組織分佈也會影響頭部的觸感。每個人的頭皮脂肪、肌肉和結締組織的厚度都不同。有些人的軟組織分佈比較不均勻,局部脂肪較少,所以摸起來會感覺比較凹陷。這種情況與頭骨無關,純粹是軟組織的個體差異。例如,頭髮油膩時頭髮會扁塌,這會讓凹陷感更加明顯。

少數警號:須留意的病理性凹陷

雖然大部分的頭頂後方凹陷都是正常的,但是有少數情況需要留意,因為它們可能是一些健康問題的徵兆。這些情況通常伴隨其他症狀,而且凹陷的性質也會有所不同。

腦部壓力相關問題:如腦積水 (Hydrocephalus)

在極少數情況下,頭頂凹陷可能與腦部壓力問題有關,例如腦積水。腦積水是指腦脊液在腦內積聚過多,導致顱內壓力增高。在某些成人案例中,這可能會對顱骨造成持續壓力,並且引起頭骨形態的改變,甚至導致凹陷。不過,這種情況通常會伴隨其他神經系統症狀,例如持續性頭痛、視力模糊或步態不穩等。

骨骼本身相關疾病:如創傷或骨質流失

頭部受到明顯的創傷,例如撞擊,有機會導致顱骨凹陷性骨折。不過,這種骨折通常會伴隨劇烈疼痛、局部腫脹,甚至傷口出血。另外,某些影響骨骼健康的疾病,例如嚴重的骨質流失,在極端情況下也可能導致顱骨局部變形,形成頭後凹。這些病理性凹陷通常是近期出現,而且會伴隨其他病徵。

先天性顱骨發育問題

有些較為嚴重的先天性顱骨發育異常,例如顱骨發育不全,也可能導致頭部局部凹陷。這些情況通常在兒童時期就已經很明顯。它們與骨縫自然癒合的輕微凹陷不同,通常凹陷程度更明顯,有時甚至會影響到腦部功能。

如何自我評估?三步判斷頭頂後方凹陷是否需求醫

當你發現頭頂後方凹陷,自然會想知道下一步應該怎樣做。其實,透過一個有系統的三步自我評估,可以幫助你更有條理地了解自己的狀況,判斷是否需要尋求專業意見。這套方法並非用作自我診斷,而是讓你成為自己身體更敏銳的觀察者。

第一步:觀察凹陷特徵

首先,我們需要仔細觀察這個頭後凹陷處本身的物理特徵,因為這些細節已能提供不少重要線索。

發現時間:從小就有,還是近期出現或變大?

這個凹陷是最近才突然發現,還是印象中一直都存在?你可以試著回想,或者問問家人,這個凹陷是否從小就有。一個長期存在而且沒有變化的凹陷,與一個全新出現、或在短時間內變大變深的凹陷,兩者的意義可以完全不同。

凹陷形態:是淺溝,還是寬而深的明顯凹陷?

用指腹輕輕觸摸,感受凹陷的形狀與深度。它只是一條淺淺的溝紋,就像骨骼的接縫位嗎?還是當你感覺頭頂凹咗一塊時,它是一個範圍較闊、深度較為明顯的凹陷?一般而言,淺層而線性的凹陷較為常見。

觸感:質地堅硬如骨,還是有柔軟或波動感?

觸摸凹陷處底部時,感覺是怎樣的?如果按下去感覺堅硬,與周圍的頭骨無異,這通常表示下方是正常的骨質。相反,如果感覺到質地柔軟、有彈性,甚至有輕微的搏動感,這就值得多加留意。

第二步:檢查有否伴隨任何「警號」症狀

觀察完凹陷本身後,下一步是將目光放遠,檢查身體有否出現其他相關的「警號」症狀。凹陷本身可能只是一個體徵,但當它與其他症狀同時出現時,便需要綜合判斷。

神經系統相關症狀:如新發劇烈頭痛、視力改變、肢體無力

請留意身體有否出現一些新的變化,例如前所未有的劇烈頭痛、視力變得模糊或出現重影、單邊手腳感覺麻木或無力、走路不穩、又或者記憶力突然變差等。這些都屬於需要特別關注的神經系統症狀。

凹陷處局部症狀:如紅、腫、熱、痛

除了全身性的症狀,凹陷處局部有否出現任何異常?例如皮膚變紅、有明顯腫脹、觸摸時感覺異常發熱,或者出現按壓痛楚。這些是身體發出炎症或感染信號的典型方式。

第三步:根據評估結果作出決策

完成以上兩步的觀察後,我們可以將收集到的資訊整合,作出一個初步的判斷和行動決策。

情況一:輕微凹陷、無變化且無警號症狀

如果你的評估結果是:凹陷從小就有、形態穩定無變化、觸感堅硬如骨,並且完全沒有任何上述的警號症狀,這種情況很可能屬於良性的個人生理結構差異。建議你繼續保持觀察,留意日後有否變化即可。

情況二:凹陷明顯、近期出現或伴隨警號症狀

如果你的頭頂後方凹陷是近期才出現、感覺有變大變深的趨勢、觸感柔軟,或者伴隨任何一項「警號」症狀(不論是神經系統相關還是局部症狀),這就提示你需要安排時間諮詢醫生,進行專業的評估和檢查,以了解背後的原因。

頭頂後方凹陷求醫全攻略:從選擇科室到理解檢查

當您發現自己的頭頂後方凹陷,心裡面可能充滿疑問,甚至有些擔心。面對身體上的任何異樣,主動尋求專業意見總是明智之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如果遇到頭頂後方凹陷的問題,應該如何按部就班地尋求醫療協助,以及醫生可能會安排哪些檢查。

因頭頂後方凹陷問題,應該看哪一科醫生?

知道身體有異樣,但是不清楚應該看哪一個專科醫生,這是一個常見的疑問。其實,在香港的醫療體系下,您可以有一個清晰的求醫路徑。

香港醫療體系下的建議路徑:先由家庭醫生評估

如果發現頭頂後方凹陷,建議您第一步是去看家庭醫生,或前往普通科門診。家庭醫生對各種常見病症都有深入了解,他們是您健康的「守門人」。家庭醫生會詳細詢問您的病歷,例如這個凹陷出現了多久,是否有變化,以及您是否有其他不適症狀。然後,他們會進行初步的身體檢查,包括觸診凹陷部位,評估其大小、深度和觸感。經過這些初步評估,家庭醫生可以判斷這個頭頂凹咗的情況是否需要進一步的專科檢查,或者是否屬於良性的個人生理結構。

可能的專科轉介:腦神經科、腦外科或骨科

如果家庭醫生認為有需要,或者初步評估後不能完全排除潛在問題,他們會發出轉介信,讓您到專科醫生那裡進一步檢查。可能涉及的專科包括:

  • 腦神經科(Neurology):這個科室主要處理大腦、脊髓以及神經系統的疾病。如果頭頂凹陷與神經功能相關症狀,例如頭痛、視力變化、肢體無力等一同出現,腦神經科醫生會是適合的轉介對象。
  • 腦外科(Neurosurgery):腦外科醫生專門處理腦部和顱骨的結構性問題。如果凹陷懷疑是由顱骨的創傷、腫瘤,或者像腦積水等情況引起的,則可能需要腦外科醫生的評估和治療。
  • 骨科(Orthopaedics):雖然頭部問題主要由腦外科處理,但是如果凹陷是與顱骨本身的骨骼結構異常、骨質疾病或先天性骨骼發育不全有關,骨科醫生也可能參與評估。

醫生可能安排的檢查項目

當您轉介到專科醫生那裡,或者醫生認為有必要時,他們會安排一些影像學檢查,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您頭頂後方凹陷的實際情況。

電腦斷層掃描 (CT Scan):主要評估骨骼結構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是一種利用X光和電腦技術來創建身體內部詳細橫斷面圖像的檢查。對於頭頂後方凹陷,CT掃描的主要作用是清晰地顯示顱骨的骨骼結構。它可以幫助醫生判斷骨骼是否有骨折、畸形、骨質病變,或者是否有良性腫瘤導致的凹陷。

磁力共振掃描 (MRI):主要評估腦部軟組織

磁力共振掃描(MRI)則是一種利用強磁場和無線電波來創建身體內部圖像的技術。與CT掃描不同,MRI在顯示軟組織方面具有卓越的優勢。對於頭頂後方凹陷,MRI可以詳細評估凹陷下方的腦實質、腦膜、腦血管以及周圍的軟組織。醫生會透過MRI檢查是否有腦部病變、囊腫、血管異常,或者其他軟組織問題導致的頭後凹。

若檢查證實並無異常,代表什麼?

很多人都會擔心檢查結果,但是如果所有檢查都顯示沒有異常,這其實是一個好消息。

排除病理因素,確認為良性的個人生理結構

當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和磁力共振掃描(MRI)都證實您的頭頂後方凹陷並無任何病理上的異常時,這意味著已經排除了任何潛在的疾病或健康風險。這時候,您的頭頂凹咗很可能屬於一種良性的個人生理結構。就好像每個人的五官、身高都有不同一樣,顱骨的形狀也可能存在細微的個體差異,有些人的顱骨在發育過程中,自然形成了輕微的凹陷或不平整。這種情況對健康沒有不良影響,也不需要任何醫療干預。您便可以放下心頭大石。

關於頭頂後方凹陷的常見問題 (FAQ)

成人與初生嬰兒的頭頂凹陷有何不同?

成人與初生嬰兒的頭頂後方凹陷,在成因和意義上有著根本性的分別。

對初生嬰兒來說,頭頂後方或前方出現柔軟的凹陷是完全正常的生理現象。這稱為「囟門」(Fontanelle),是顱骨骨縫尚未完全癒合的區域,由軟組織覆蓋。後囟門(位於頭後凹位置)通常在寶寶出生後二至三個月內閉合,而前囟門則在一歲半左右閉合。這個結構是為了讓嬰兒的頭部能順利通過產道,並且容納出生後快速發育的腦部。

相反,成年人的顱骨已經完全骨化和閉合。因此,如果在成年後才突然出現一個新的、或持續變化的頭頂凹陷,就需要多加留意。不過,絕大部分成年人發現的凹陷,其實是與生俱來的生理結構,是顱骨骨縫癒合時留下的自然痕跡,質地堅硬,多年來亦沒有變化。

頭頂後方的凹陷位置可以按壓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樣需要區分成人和嬰兒。

對於初生嬰兒,絕對不可以對其囟門(即柔軟的凹陷處)施加任何壓力。因為囟門下方就是脆弱的腦組織,用力按壓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日常溫柔的觸摸或洗頭是沒有問題的,但必須避免任何形式的按壓。

對於成年人,如果您觸摸到的頭頂凹陷處是堅硬的骨骼感,而且是從小就存在,那麼輕輕觸碰或按壓並不會造成傷害,感覺就如觸摸頭上其他骨骼一樣。但是,如果凹陷是近期才出現,或者觸感柔軟、有痛感甚至波動感,就不應自行按壓,並應盡快尋求醫生評估。

這個凹陷會自己消失或變平嗎?

這取決於凹陷的成因。

如果是初生嬰兒的生理性囟門,答案是肯定的。隨著嬰兒成長,顱骨會逐漸骨化融合,囟門這個「凹陷」會自然閉合消失,頭頂也會變得平滑堅硬。

對於成年人,如果這個頭頂凹咗的感覺是源於天生的顱骨形態,那它就是您頭骨的永久結構一部分,並不會自行消失或變平。它一直都在那裡,只是您可能最近才偶然發現。若凹陷是由於其他病理原因造成,其變化則取決於相關疾病是否得到治療。

頭油多、頭髮扁塌會令凹陷感更明顯嗎?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觀察,答案是:會的。頭油多和頭髮扁塌確實會讓頭頂後方凹陷的「感覺」更加明顯。

這並不是因為凹陷本身變深了,而是一種觸感和視覺上的放大效應。當頭髮因油脂而變得扁塌、緊貼頭皮時,您的手指或梳子會更直接地接觸到頭皮的輪廓,任何天生的骨骼起伏或凹陷處都會因此變得格外清晰。相反,當頭髮乾爽蓬鬆時,髮絲間的空隙會形成一個緩衝層,讓頭型感覺上更圓潤,凹陷感自然就不那麼突出了。所以,有時候您感覺頭頂凹咗,可能只是需要洗個頭,讓頭髮回復蓬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