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皮囊炎)反覆發作?一文看清7大關鍵:從成因、症狀、治療藥膏到預防,告別惱人毛囊炎硬塊

毛囊炎(或坊間常稱的「皮囊炎」)反覆發作,令你飽受困擾,甚至形成惱人的毛囊炎硬塊?許多人會將這種常見的皮膚問題誤認為暗瘡,然而毛囊炎的成因、症狀與治療方法卻大相徑庭。從頭皮、面部到身體軀幹,毛囊炎可出現在任何毛髮生長部位,反覆發作不僅影響外觀,更可能帶來痕癢、疼痛等不適。

本文旨在為您全面剖析毛囊炎的七大關鍵面向,從深入了解其真實面貌、釐清與暗瘡的分別,到揭示反覆發作的根本成因、辨識不同類型。我們將提供詳細的症狀指南、專業的診斷建議,並全面介紹從家居護理、藥膏使用到口服藥物,以至激光脫毛等多元治療方案。最後,更會教您如何建立有效的預防策略,助您徹底告別毛囊炎的困擾,重拾健康光滑的肌膚。

了解毛囊炎:定義、症狀與自我檢測

到底什麼是毛囊炎?釐清與暗瘡的分別

大家或許曾經聽過「毛囊炎」這個名詞,並且對它感到困擾。有時候,我們也會聽到「皮囊炎」這個說法,其實這是對毛囊炎的一種常見誤稱。無論是哪一種名稱,理解這種皮膚狀況的本質,並且知道如何辨別它與其他常見皮膚問題,例如暗瘡(青春痘),對我們管理皮膚健康十分重要。

毛囊炎的醫學定義:毛囊的發炎與感染

從醫學角度來看,毛囊炎是指毛囊出現發炎或感染的現象。我們的皮膚表面有數百萬個毛囊,它們是毛髮生長的起點。當這些毛囊受到細菌、真菌或者其他刺激物入侵時,就可能導致紅腫、疼痛,甚至出現膿皰,這就是毛囊炎。這種情況可以發生在身體任何有毛囊的部位。

為何會將毛囊炎誤認為「皮囊炎」或暗瘡(青春痘)?

或許您會疑惑,為何毛囊炎常常被誤認為「皮囊炎」或是暗瘡。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們在外觀上非常相似,都會以紅腫的小顆粒、丘疹或是膿皰呈現於皮膚上。一般人單憑肉眼,很難即時分辨出它們之間的細微差異。而且,毛囊炎與暗瘡都與毛囊有關,這也增加了大家的混淆。

毛囊炎 vs. 暗瘡:從成因到外觀的關鍵差異

雖然毛囊炎與暗瘡看起來相似,但是它們的成因與特性其實有所不同。毛囊炎主要是因為毛囊受到感染而引起發炎,例如細菌入侵。暗瘡的成因則比較複雜,它涉及皮脂腺過度分泌油脂、毛囊口角質化異常堵塞,以及細菌(特別是痤瘡桿菌)的增生。在外觀上,毛囊炎通常會在毛髮周圍形成病灶,有時中間可以看到毛髮穿出。暗瘡則可能出現粉刺(黑頭或白頭),這是毛囊堵塞的特徵。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我們選擇正確的處理方法。

辨識毛囊炎警號:常見症狀、階段與毛囊炎硬塊

識別毛囊炎的早期警號,並且了解它可能發展的階段,對於及早處理皮膚問題十分有幫助。毛囊炎的症狀會隨著發炎程度而有所不同,有時候更會形成令人困擾的毛囊炎硬塊。

初期症狀:毛囊周圍紅腫、搔癢或輕微刺痛

當毛囊炎剛開始出現時,您可能會發現毛囊周圍的皮膚稍微發紅,並且有點腫脹。這個階段通常會伴隨輕微的搔癢感,或者是在觸摸時感到一絲刺痛。這些症狀可能不明顯,因此容易被人們忽略。

進階症狀:出現紅色丘疹或含膿的膿皰

隨著毛囊炎的發展,發炎情況會變得更加明顯。原本輕微的紅腫會變成一顆顆紅色的丘疹,這些丘疹看起來像小小的紅點。接著,這些丘疹可能會進一步發展,形成含膿的膿皰,外觀就像一般的小瘡,中間可能帶有白色或黃色的膿液。此時,患處的疼痛感和搔癢感也會加劇。

嚴重階段:形成疼痛的毛囊炎硬塊(結節或囊腫)

在一些情況下,毛囊炎可能會發展到更為嚴重的階段。此時,發炎的毛囊會深入到皮膚組織,形成更大、更疼痛的毛囊炎硬塊,醫學上稱為結節或囊腫。這些硬塊摸起來會比較堅實,觸碰時會非常痛,而且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消退,甚至留下疤痕。假如您發現有這些疼痛的毛囊炎硬塊,建議及早尋求專業建議。

毛囊炎好發部位一覽

毛囊炎幾乎可以發生在身體任何有毛髮生長的地方,但是有些部位因為其特性,毛囊炎會更常在這些位置出現。了解這些好發部位,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預防。

面部與頭皮:鬍鬚區、髮際線、頭皮

面部與頭皮是毛囊炎的常見位置。男性朋友的鬍鬚區,由於頻繁刮鬍子可能刺激毛囊,所以容易出現毛囊炎。髮際線和頭皮也是高風險區域,特別是那些喜歡使用髮膠、髮蠟或者長時間佩戴帽子的人士,因為這些習慣可能導致毛囊堵塞或過度悶熱。

身體軀幹:前胸、後背、臀部

身體軀幹部位,特別是前胸、後背以及臀部,也常常受到毛囊炎的困擾。這些部位的皮脂腺較為活躍,容易出油出汗,而且經常被衣物覆蓋,透氣性不佳。這些因素都會為細菌滋生創造有利環境,引發毛囊炎。

四肢與私密處:手臂、大腿、腋下、比堅尼線

四肢的毛囊炎,例如手臂和大腿,可能與衣物摩擦或者除毛習慣有關。至於腋下和比堅尼線等私密處,由於這些位置潮濕悶熱,並且常常進行除毛,這些因素都會增加毛囊受損和感染的機會,因此毛囊炎也常在這些地方出現。

為何毛囊炎反覆發作?深入剖析根本成因

當皮膚出現一粒粒紅腫,甚至有膿的丘疹,大家或許會發現那是毛囊炎,或俗稱的皮囊炎。有時候,這些紅腫還會變成令人困擾的毛囊炎硬塊。毛囊炎反覆發作確實讓人煩惱,因為它不僅影響外觀,還可能帶來不適。要告別惱人的毛囊炎,首先必須了解箇中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控制。

主要元兇:三大病原體感染

毛囊發炎最直接的原因是受感染,而引致感染的病原體主要分為三大類。了解這些「元兇」,對於選擇正確的毛囊炎藥膏或治療方法十分重要。

細菌感染(最常見):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

細菌是引起毛囊炎最常見的病原體。皮膚上本來就有許多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是其中一種。當毛囊受到輕微損傷,例如刮傷,這些細菌就會伺機入侵毛囊,引起發炎。另外,綠膿桿菌也是常見的毛囊炎病原體。這種細菌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所以如果去過衛生欠佳的溫泉、游泳池或三溫暖,有機會感染這種細菌,導致「溫泉性毛囊炎」。

真菌(黴菌)感染:皮屑芽孢菌(又稱馬拉色菌)

除了細菌,真菌亦是毛囊炎的成因之一。皮屑芽孢菌(又稱馬拉色菌)是一種常見的酵母菌,它通常寄生於皮膚表面。然而,當環境濕熱,或是皮脂分泌過盛時,皮屑芽孢菌就會過度增生,侵入毛囊,引起毛囊發炎。這種真菌性毛囊炎常見於胸部、背部以及手臂。

蟎蟲感染:毛囊蠕形蟎蟲過度增生

大家皮膚上其實都住著一種微小的毛囊蠕形蟎蟲。正常情況下,它們與我們和平共處,不會引起問題。不過,一旦毛囊蠕形蟎蟲的數量失控,過度增生,就會導致毛囊發炎,形成毛囊蠕形蟎蟲病。這種情況下,身體免疫系統也可能受損,加劇問題。

日常生活中的誘發因素

除了病原體感染,許多日常習慣與環境因素也會誘發毛囊炎。這些因素會創造有利於病原體生長或損害毛囊的條件。

物理性刺激:不當剃毛(毛髮倒生)、衣物過緊摩擦

不當的剃毛方式是毛囊炎的常見誘因。如果剃毛方向不對,或是刀片不夠鋒利,就容易造成毛髮倒生,毛髮鑽回皮膚內,引起發炎。同時,穿著過於緊身或粗糙的衣物,會持續摩擦皮膚,特別是在關節或容易出汗的部位,造成毛囊受損,增加感染的機會。

化學性刺激:毛囊堵塞(過油的護膚品、化妝品殘留)

日常使用的護膚品和化妝品,如果選擇不當,亦會影響毛囊健康。過於油膩的護膚品,或是卸妝不徹底,導致化妝品殘留,這些都可能堵塞毛囊。毛囊一旦堵塞,就容易積聚皮脂和死皮細胞,為細菌和真菌提供溫床,進而引發毛囊炎。

環境因素:香港濕熱氣候、大量流汗後未及時清潔

香港的氣候特點是濕熱,這種環境非常適合細菌和真菌生長。當天氣炎熱時,人體容易大量流汗。如果流汗後未能及時清潔皮膚,汗水、油脂和細菌就會混合在一起,長時間停留在皮膚表面,堵塞毛囊,增加毛囊炎的風險。

內在風險因素:當身體免疫力下降

身體自身的免疫力狀況,對於抵禦毛囊炎同樣扮演重要角色。當身體防線減弱,即使是輕微的刺激或病原體,也可能引起反覆發作的毛囊炎。

特定疾病影響:糖尿病、慢性疾病等

某些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會影響身體的免疫功能,使患者更容易受到各種感染。此外,一些自體免疫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亦可能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當免疫系統無法有效清除入侵的病原體時,毛囊炎就更容易發生,而且可能反覆難癒。

長期藥物使用:類固醇、長期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劑

長期服用某些藥物,也會增加毛囊炎的風險。例如,類固醇會抑制免疫反應,使皮膚更容易受感染。長期使用抗生素,可能改變皮膚表面的正常菌群平衡,反而讓一些抗藥性較強的細菌或真菌有機可乘。此外,免疫抑制劑顧名思義就是降低身體免疫力,因此使用這些藥物的患者,更容易出現毛囊炎等皮膚感染問題。

毛囊炎類型全解析:對症下藥的第一步

要有效處理惱人的皮囊炎,首先要了解你面對的是哪一種毛囊炎。將毛囊炎簡單分為淺層與深層兩大類,可以幫助我們釐清問題的嚴重性。這一步非常關鍵,因為不同類型的毛囊炎成因各異,適合的治療方案,例如選擇哪一款毛囊炎藥膏,都會有所不同。

淺層性毛囊炎(影響毛囊上部)

淺層性毛囊炎只影響毛囊的表層部分,症狀相對輕微,而且只要護理得當,通常痊癒後不會留下疤痕。

細菌性毛囊炎 (Bacterial folliculitis)

這是最常見的毛囊炎類型,通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這些細菌平時可能無害地存在於皮膚上,但當皮膚有微小傷口時,它們便會乘虛而入。其特徵是出現發癢、白色、充滿膿液的丘疹。

熱水浴池毛囊炎 (Hot tub folliculitis)

這種毛囊炎由綠膿桿菌引起,這種細菌特別喜歡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滋生,例如水溫或氯氣水平未受妥善管理的熱水浴池、按摩池。接觸後一至兩天,皮膚上可能會出現圓形、發癢的紅色疹子。

鬚部假性毛囊炎 (Pseudofolliculitis barbae)

這並非真正的感染,而是由毛髮倒生引起的皮膚刺激。剃鬚後,毛髮末端變得尖銳,重新長出時可能倒捲刺入皮膚,引發炎症。這種情況在毛髮捲曲的人士中尤其常見,主要影響面部及頸部。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Pityrosporum folliculitis)

這種毛囊炎由酵母菌(一種真菌)過度增生引起,常見於前胸、後背及肩膊。它會引發持續、發癢的紅色膿皰。由於病因是真菌,一般的抗生素毛囊炎藥膏對它沒有效果。

深層性毛囊炎(影響整個毛囊,更易留疤)

深層性毛囊炎的感染會深入並影響整個毛囊結構,症狀通常更嚴重,而且有較高的風險會留下疤痕或形成色素沉澱。

鬚癬 (Tinea barbae)

這是一種發生在男士鬍鬚區域的真菌感染。它不僅會引起發癢的膿皰,還可能導致更深層的結節,令周圍皮膚發紅及結痂,有機會引致脫髮。

革蘭氏陰性毛囊炎 (Gram-negative folliculitis)

這種情況有時會在使用長期抗生素治療暗瘡後出現。原本的抗生素抑制了其他細菌,卻讓革蘭氏陰性菌有機會大量繁殖,通常會在鼻子和口腔周圍形成膿皰。

癤(疔瘡)與癰 (Boils and carbuncles)

這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嚴重深層感染。癤(疔瘡)是單一毛囊發炎,形成一個疼痛、充滿膿液的腫塊。如果多個癤聚集在一起,便會形成範圍更大、更深的癰。這些感染會發展成一個疼痛的毛囊炎硬塊,需要專業醫療處理。

嗜酸性球毛囊炎 (Eosinophilic folliculitis)

這是一種較為罕見的類型,主要影響免疫系統受損的人士。其特徵是反覆出現發炎、含膿且極度痕癢的瘡,尤其好發於面部和上半身。其確切成因仍在研究中,但與體內一種名為嗜酸性球的白血球有關。

尋求專業協助:毛囊炎的診斷與就醫時機

朋友們,談到毛囊炎,相信不少人都曾為此感到困擾。其實毛囊炎,也就是大家可能常聽到的皮囊炎,雖然有時看起來像小痘痘,但當它開始變得不對勁時,尋求專業協助就很重要了。早些診斷與治療,可以避免毛囊炎問題惡化,也能讓你更快擺脫惱人的不適。

出現這些情況,應立即就醫

那麼,究竟何時才是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的時機呢?雖然輕微的毛囊炎有時會自行痊癒,但是當你發現以下情況時,就代表不應該再拖延,應該立即前往皮膚科診所,讓醫生為你檢查。

感染範圍迅速擴大、紅腫熱痛加劇

如果皮膚上的紅腫熱痛不斷加劇,範圍也快速擴大,甚至形成疼痛的毛囊炎硬塊,這就代表情況已經不單純了。毛囊炎出現這些加劇的症狀,表示感染可能正在惡化,需要即時的醫療介入。

出現發燒、發冷等全身性症狀

如果毛囊炎不只局限於皮膚表面,同時你開始感覺到全身不適,例如出現發燒、發冷等症狀,這表示感染可能已經深入身體,務必立即就醫。這類全身性反應是一個重要警號。

自我護理超過兩週仍未改善或惡化

許多人會先嘗試自行使用一些毛囊炎藥膏來舒緩,但是如果經過兩星期,情況依然沒有改善,甚至變得更糟,那麼就不應再拖延。此時,你需要專業的診斷,了解問題的根本原因。

問題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若毛囊炎問題反覆出現,嚴重影響你的日常生活品質,例如睡眠、工作或社交活動,這也需要專業的介入,找出根本原因並接受適當的治療,這樣才能真正告別毛囊炎的困擾。

皮膚科醫生的診斷方式

當你決定尋求皮膚科醫生的幫助時,他們會如何診斷你的毛囊炎呢?醫生通常會透過多種方式,為你找出毛囊炎的病因,從而提供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視診與詳細病史詢問

醫生首先會透過仔細的視診,觀察患處的狀況,例如毛囊炎的形態、顏色與分佈。同時,醫生會詳細詢問你的病史,例如發病多久、是否有其他健康問題、正在服用甚麼藥物等,這些都是診斷的重要線索。

皮膚樣本顯微鏡檢查(皮屑檢查)

有時候,為了更精確地判斷毛囊炎的成因,醫生可能會輕輕刮取一小塊患處的皮膚樣本,然後放在顯微鏡下檢查。這樣可以看看是否有真菌或蟎蟲的蹤跡,因為它們也可能是引起毛囊炎的原因。

細菌或真菌培養以確定病原體

如果懷疑是細菌或真菌感染,醫生會採集膿液或組織樣本進行培養。這樣可以準確確定是哪種病原體導致感染,醫生便能給你最合適的毛囊炎藥膏推薦,或是開立其他針對性的治療方案。這個步驟非常關鍵,它可以幫助醫生對症下藥。

皮膚活體組織切片(罕見情況)

在極少數情況下,如果診斷仍然不明確,或是醫生懷疑有其他較為嚴重的皮膚疾病,他們可能會考慮進行皮膚活體組織切片。這樣可以獲取更深層次的組織樣本進行病理分析,以排除其他可能性。

擊退毛囊炎:從家居護理到專業治療方案

面對惱人的皮囊炎,其實處理方法豐儉由人。從簡單的家居護理到專業的醫療方案,針對不同程度的毛囊炎問題,都有相應的擊退策略。了解這些方法,有助你選擇最適合自己情況的處理方式。

輕微毛囊炎的家居護理與舒緩方法

如果毛囊炎的症狀只是輕微的紅腫和搔癢,可以先嘗試一些簡單的家居護理,通常有助於控制情況及舒緩不適。

溫敷有助促進膿液排出及舒緩不適

你可以將乾淨的毛巾用溫水浸濕,然後輕輕敷在患處,每日數次,每次約15至20分鐘。溫熱的溫度有助於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痛楚,並且可以幫助毛囊口的膿液自然排出,加速復原。

使用抗菌或溫和潔膚產品清潔患處

保持患處清潔是防止感染擴散的基礎。每日使用含有抗菌成分(如氯己定 Chlorhexidine)或性質溫和的潔膚產品清洗身體,清洗後用乾淨毛巾輕輕印乾水分,切忌用力摩擦,避免過度刺激發炎的毛囊。

避免刺激:暫停剃毛、切勿摳抓或擠壓

在發炎期間,應暫停在患處剃毛、脫毛或使用磨砂產品。最大的禁忌就是用手摳抓或擠壓患處。這個動作不但會將細菌推向毛囊深處,加劇發炎,更有可能導致感染擴散,最終形成難以處理的毛囊炎硬塊,甚至留下永久疤痕。

毛囊炎藥膏與藥物治療:須對症下藥

當家居護理無法改善情況,或毛囊炎問題較為嚴重時,就需要借助藥物治療。選擇合適的毛囊炎藥膏或口服藥,關鍵在於準確判斷引起發炎的病原體。

外用藥物:抗生素藥膏、抗真菌藥膏及其他消炎藥膏成分剖析

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毛囊炎藥膏,要找到合適的選擇,關鍵在於了解其有效成分。在尋找毛囊炎藥膏推薦時,可以留意以下幾類:

  • 抗生素藥膏:主要針對由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引起的毛囊炎。常見的處方成分包括莫匹羅星(Mupirocin)和夫西地酸(Fusidic Acid),能有效殺滅皮膚表面的致病細菌。
  • 抗真菌藥膏:如果毛囊炎是由皮屑芽孢菌等真菌引起,則需要使用抗真菌藥物。含有酮康唑(Ketoconazole)或克霉唑(Clotrimazole)的藥膏是常見選擇。
  • 其他消炎成分:部分產品可能含有過氧化苯(Benzoyl Peroxide),它具有殺菌及輕微去角質作用,有助於疏通毛囊。在醫生指導下,有時亦會短期使用溫和的類固醇藥膏以快速控制發炎。

口服藥物:針對嚴重、廣泛或深層感染的抗生素或抗真菌療程

如果毛囊炎的範圍廣泛、感染深入,或反覆發作,醫生可能會處方口服藥物。這通常是為期數天至數星期的抗生素或抗真菌療程。必須緊記要完成整個療程,即使症狀有所好轉亦不能自行停藥,這樣才能徹底根除病原體,減低復發及產生抗藥性的風險。

專業醫療程序

對於一些頑固或嚴重的毛囊炎個案,單靠藥物未必足夠,可能需要配合專業的醫療程序處理。

外科手術:為大型膿瘡(癤、癰)切開引流

當深層毛囊炎演變成大型、充滿膿液且極度疼痛的膿瘡(俗稱「癤」或「癰」),就需要由醫生進行小型的切開引流手術。醫生會在局部麻醉下切開膿瘡頂部,將膿液徹底排出,能即時舒緩痛楚,並有助傷口癒合,避免情況惡化。

激光脫毛:針對因毛髮倒生引致的復發性毛囊炎

對於因剃毛或脫毛不當,導致毛髮倒生而引起的假性毛囊炎(Pseudofolliculitis barbae),激光脫毛是一個有效的長期解決方案。激光能量可以破壞毛囊的生長能力,從根源上杜絕毛髮倒生的問題,大大減少復發機會。

光動力療法:輔助殺菌及控制發炎

光動力療法是一種較新的輔助治療方式。醫生會先在患處塗上光敏劑,待其滲透後,再以特定波長的光線照射。這個過程能產生活性氧,有效殺死引起毛囊炎的細菌或真菌,同時調節免疫反應,幫助控制炎症,特別適用於部分抗藥性或難治的個案。

預防勝於治療:建立「不復發」的長期管理藍圖

處理已出現的皮囊炎或毛囊炎固然重要,但要真正擺脫困擾,關鍵在於建立一套「不復發」的長期管理策略。這並非單靠一兩支毛囊炎藥膏就能達成,而是需要從根本調整生活細節,打造一個不易讓毛囊發炎的健康皮膚環境。

調整日常衛生與穿著習慣

預防毛囊炎的第一步,是檢視並改善最基本的日常習慣。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是杜絕細菌滋生的第一道防線。

保持皮膚乾爽清潔,運動後立即沐浴

香港天氣濕熱,汗水與皮膚表面的油脂、細菌混合,是引發毛囊炎的溫床。因此,運動或大量出汗後,應盡快沖洗身體,換上乾爽潔淨的衣物。保持皮膚清潔乾爽,能大幅減少病原體入侵毛囊的機會。

避免共用毛巾、剃刀等個人物品

毛囊炎具有一定程度的傳染風險,導致感染的細菌或真菌,有機會透過共用個人物品傳播。因此,毛巾、浴巾、剃刀、脫毛器等貼身用品都應該獨立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選擇透氣、寬鬆的棉質衣物

緊身或不透氣的衣物,會增加皮膚與布料的摩擦,同時令汗水和熱氣積聚,營造出一個悶熱潮濕的微環境,這正正是細菌最愛的生長條件。應盡量選擇棉質、麻質等天然透氣的物料,並穿著較寬鬆的剪裁,讓皮膚能夠呼吸。

建立正確的除毛與刮鬍習慣

不論是面部刮鬍,還是身體脫毛,不當的操作手法都是引致毛囊炎反覆出現的常見元凶。建立正確的習慣,能有效減少對毛囊的物理刺激與損傷。

順著毛髮生長方向剃刮

逆向刮毛雖然感覺更徹底,但容易將毛髮尖端切得過短,使其縮回皮膚底下,增加毛髮倒生的風險,繼而引發炎症。順著毛髮生長方向剃刮,能減低對毛囊的刺激和拉扯。

使用鋒利、潔淨的刀片,並定期更換

使用遲鈍的刀片需要施加更大壓力,容易造成肉眼看不見的微小傷口;而不潔的刀片更是將細菌直接送入毛囊的工具。每次使用前後都應清潔刀片,並定期更換,確保剃刀時刻處於最佳狀態。

考慮減少除毛頻率或改用其他脫毛方式(如激光脫毛)

如果毛囊炎問題持續與除毛有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減少除毛的次數,給予皮膚足夠的休息時間。此外,也可以考慮激光脫毛等方式,從根本上減少毛髮生長,長遠來說是解決因毛髮倒生而引致的復發性毛囊炎的有效選項。

改善生活與飲食模式

除了外在護理,身體的內在健康狀況也直接影響皮膚的免疫力。透過飲食與作息的調整,能從內而外鞏固皮膚的防禦能力。

飲食調整:減少高糖、油炸及刺激性食物

高糖分、高升糖指數及油炸食物,或會刺激皮脂腺過度分泌,並可能加劇身體的發炎反應,為毛囊炎提供有利的生長環境。日常飲食應以均衡為主,多攝取蔬菜水果。

壓力管理與規律作息,維持免疫力

長期受壓、睡眠不足會削弱身體的免疫系統,令皮膚對抗外來細菌和真菌的能力下降。維持規律作息,學習壓力管理,是保持免疫力、預防各種感染問題的重要一環。

護膚品選擇:避免使用致痘性或過於油膩的產品

選擇護膚品時,應避免質地過於厚重、油膩或含有致痘成分(Comedogenic)的產品,因為它們容易堵塞毛囊,引發粉刺與毛囊炎,甚至形成難以處理的毛囊炎硬塊。假如需要尋求專業的毛囊炎藥膏推薦,應諮詢醫生或藥劑師的意見,確保所選的產品不會加劇問題。

毛囊炎常見問題 (FAQ)

毛囊炎,又稱皮囊炎,是常見的皮膚問題,許多人可能都有過類似經驗。大家對毛囊炎都有不少疑問,以下整理了幾個常見問題,希望能幫助大家更了解這個狀況。

毛囊炎會傳染嗎?

很多人會問毛囊炎是否會傳染,這是很正常的疑問。一般而言,毛囊炎的傳染性很低,不必過度擔心。可是,某些情況下,如果毛囊炎是由特定病菌引起,例如金黃葡萄球菌或假單胞菌,直接接觸患處、共用個人物品(如毛巾、剃刀)或者在衛生狀況不佳的公共水域活動,確實有機會傳播這些細菌。因此,保持個人衛生習慣,避免共用物品,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別人的好方法。

毛囊炎會留下疤痕或導致永久性脫髮嗎?

大部分輕微的毛囊炎,只要妥善處理,通常不會留下永久性疤痕,也不會導致脫髮。可是,如果毛囊炎反覆發作、感染較深,或者自行處理不當,例如:亂擠或抓撓,就有機會令發炎加劇,造成皮膚組織受損,最終留下色素沉澱,甚至形成凹凸不平的疤痕。若頭皮部位的毛囊炎非常嚴重,深層感染可能破壞毛囊,確實有機會導致永久性脫髮。及早尋求醫生診斷,進行適當的毛囊炎藥膏或口服藥治療,是避免這些後果的重要一步。

毛囊炎可以自己擠嗎?自行處理有何風險?

當毛囊炎出現紅腫或含膿時,許多人可能會有衝動想自行擠出膿液。可是,我們強烈建議大家不要自己擠壓毛囊炎。自行擠壓毛囊炎有很高風險。首先,這樣做可能將細菌推向更深層皮膚,導致感染擴散,甚至引發更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其次,亂擠也可能加劇發炎,令毛囊炎硬塊惡化,最後留下難以去除的疤痕。正確的做法是保持患處清潔,避免刺激,如果有需要,可以考慮使用毛囊炎藥膏。若情況持續未改善,應盡快求醫。

毛囊炎硬塊是什麼?康復後留下的硬塊如何處理?

毛囊炎硬塊通常指毛囊炎發炎較嚴重或深層感染時,形成的疼痛結節或囊腫。這些硬塊是發炎組織積聚或膿液積聚的表現。有時,毛囊炎康復後,皮膚下可能仍會留有一些硬塊,這通常是因為深層發炎導致的組織纖維化,或者發炎後的疤痕組織。如果這些毛囊炎硬塊持續不退,或者感到疼痛不適,建議諮詢皮膚科醫生。醫生會評估硬塊性質,給予專業處理建議,例如:配合使用特定藥膏,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進行小型醫療程序處理。

治療期間可以化妝或使用防曬產品嗎?

在毛囊炎治療期間,皮膚正處於敏感狀態。因此,我們建議大家在使用化妝品或防曬產品時要非常小心。盡量選擇質地輕薄、不含油份、非致粉刺性(non-comedogenic)的產品,避免進一步阻塞毛孔,加重毛囊負擔。使用這些產品後,記得要用溫和的清潔產品徹底卸妝及清潔。如果患處有開放性傷口或正在使用毛囊炎藥膏,最好暫停化妝或使用防曬產品,以免刺激皮膚或影響藥物吸收。若有疑問,最保險的做法是諮詢您的皮膚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