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發炎點算好?專家拆解6大治療與預防策略:全面分析症狀、成因,根治硬塊與私密處問題(附藥膏及洗頭水指引)

你是否也曾被皮膚上那些又紅又腫、痕癢又疼痛的小粒粒困擾?這些很可能就是毛囊發炎(Folliculitis)的跡象。它不僅僅是普通的「頭瘡」或「粒粒」,嚴重時更可能形成難搞的硬塊,甚至影響私密處,為生活帶來極大困擾。毛囊發炎點算好?別擔心!本文將由專家為您深入拆解毛囊發炎的來龍去脈,從醫學定義、常見部位、詳細症狀、以至其複雜成因,都會為您一一分析。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提供6大實用治療與預防策略,涵蓋專業診斷、藥物選擇(包括毛囊發炎藥膏推薦)以及日常護理技巧(如毛囊發炎洗頭水指引),助您全面擊退毛囊發炎,重拾健康自信的肌膚!

什麼是毛囊發炎?快速了解定義、常見部位與影響

當皮膚出現惱人的紅色粒粒,甚至含膿的小瘡,很多人都會覺得困惑,這很可能就是常見的皮膚問題——毛囊發炎。它不單純影響外觀,更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號。想有效處理,第一步就是要正確認識它。

毛囊發炎的醫學定義:不只是「頭瘡」或「粒粒」

很多人以為毛囊發炎就是頭皮上的「頭瘡」,或者是身上偶爾長出的紅色「粒粒」。從醫學角度看,毛囊發炎的定義更為精確,它是指毛囊因為細菌、真菌感染,或者物理性刺激而引起的發炎反應。只要有毛髮的地方,毛囊就有機會發炎,所以它的影響範圍遠比我們想像中廣泛。

毛囊發炎常見部位與特點(肌膚地圖)

毛囊遍佈我們全身的肌膚,所以身體任何部位都可能成為毛囊發炎的目標。我們可以將身體看成一張「肌膚地圖」,不同區域的發炎問題,往往與特定的生活習慣和成因緊密相連。

頭皮與後頸:與髮型產品、安全帽、油脂分泌有關

頭皮與後頸是毛囊炎的重災區。這與頭部油脂分泌旺盛有直接關係。如果經常使用油性或難以清洗的髮型產品,或者長時間佩戴不透氣的安全帽,毛孔就很容易被堵塞,繼而引發感染。這也是為什麼市面上會有針對性的毛囊發炎洗髮精,以協助改善頭皮健康。

臉部與鬍鬚區:剃鬚不當是主因(假性毛囊炎)

男士們需要特別留意臉部與鬍鬚區域。不正確的剃鬚方式,例如使用不潔的刀片、逆向拉扯毛髮,或者剃得太貼,都容易導致毛髮倒生並刺入皮膚,引起一種稱為「假性毛囊炎」的發炎反應,外觀與一般毛囊炎非常相似。

前胸與後背:與衣物摩擦、汗水、皮脂旺盛有關

夏天穿著貼身或焗身的衣物,或者運動後汗水未能及時清潔,前胸和後背就很容易因為衣物摩擦和汗水刺激,誘發毛囊發炎。這些部位的皮脂腺也相當活躍,為細菌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

手臂、大腿與臀部:與緊身衣物、不當除毛有關

經常穿著緊身褲或壓力褲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手臂、大腿或臀部出現紅色疹子。這通常與衣物過度摩擦,以及不當的除毛方式有關。處理不善的發炎,有機會演變成觸感較硬的毛囊發炎硬塊。

私密處(腋下、鼠蹊部):潮濕悶熱的挑戰

腋下、鼠蹊部等私密處,因為環境長期潮濕悶熱,加上衣物覆蓋,是細菌和真菌滋生的溫床。處理私密處毛囊發炎問題需要格外溫和與謹慎,因為這部位的皮膚比較敏感。

對外觀與心理的雙重影響:從皮膚不適到自信心打擊

毛囊發炎帶來的困擾,遠不止皮膚上的紅腫與痛楚。反覆出現的毛囊發炎症狀,例如持續的搔癢感、礙眼的膿皰,甚至發炎後留下的毛囊發炎硬塊或暗沉疤痕,都可能嚴重打擊我們的自信心,影響日常的社交生活與心情。

準確辨識毛囊發炎症狀:從外觀與感覺分辨不同類型

要有效處理毛囊發炎,第一步是準確辨識毛囊發炎症狀。毛囊炎的表現形式多樣,從輕微的紅點到疼痛的硬塊都有可能。了解這些細微的差別,有助你判斷情況的嚴重性,並採取正確的護理方式。

毛囊發炎的典型外觀與警號

當毛囊受到刺激或感染時,皮膚會發出一些警號。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自己的皮膚狀況。

毛囊周圍的紅腫、丘疹或膿皰

最常見的症狀,是在毛囊開口處出現針頭大小的紅色丘疹,或帶有白色膿頭的膿皰。這些小顆粒通常以毛髮為中心點向外發炎,看起來像一粒粒紅點,有時會成羣出現,令皮膚看起來凹凸不平。

觸碰時的壓痛感或持續性疼痛

發炎的毛囊部位通常會變得敏感。輕輕觸碰時,你可能會感覺到明顯的壓痛感。如果感染比較嚴重,即使沒有觸碰,患處也可能出現持續性的疼痛或脹痛感。

搔癢或灼熱感

除了疼痛,搔癢也是毛囊炎非常普遍的症狀。有時患處會傳來一陣陣的灼熱感,讓人忍不住想去搔抓。不過,搔抓會進一步刺激皮膚,甚至可能弄破膿皰,引發更嚴重的感染。

膿皰破裂後流膿、流血或結痂

當膿皰成熟或被不慎弄破時,裡面的膿液或少量血液會流出。之後傷口會慢慢乾燥,並形成黃褐色的結痂。這個過程代表身體正在修復,但如果處理不當,有機會留下色素沉澱或疤痕。

毛囊炎的專業分類:依據病原體與深度

毛囊炎並非單一疾病,而是由不同病原體引起的一系列皮膚問題。醫生會根據感染源頭和發炎深度,將其分為不同類型,以便對症下藥。

細菌性毛囊炎(淺表性為主,如金黃色葡萄球菌)

這是最常見的類型,超過九成的個案都與它有關。致病元兇通常是金黃色葡萄球菌,這種細菌平時就存在於我們的皮膚表面。當皮膚出現傷口或免疫力下降時,它們便會乘虛而入,引發感染。

熱水浴池毛囊炎(綠膿桿菌引起)

如果你喜歡浸溫泉、使用公共浴池或水療按摩池,就需要留意這種由綠膿桿菌引起的毛囊炎。這種細菌特別喜歡在溫暖潮濕、消毒不徹底的環境中滋生,常導致胸部、背部及大腿出現紅色發癢的疹子。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黴菌性)

這種由黴菌(皮屑芽孢菌)引起的毛囊炎,外觀與暗瘡十分相似,常被混淆。它好發於皮脂分泌旺盛的部位,如前胸、後背和肩膀,通常會引起明顯的搔癢感。治療時需要使用抗真菌的毛囊發炎藥膏或特定的毛囊發炎洗髮精。

深層性毛囊炎(從毛囊發炎硬塊到疔瘡與癰)

如果感染不止停留在表層,而是深入整個毛囊,便會形成深層性毛囊炎。這時皮膚上會出現更大、更深、觸感更硬的結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毛囊發炎硬塊」。嚴重的深層感染會發展成疼痛劇烈的「疔瘡」,如果多個疔瘡聚集在一起,更會形成「癰」,需要專業醫療介入處理。

嗜酸性毛囊炎:與免疫系統狀態相關

這是一種較為特殊的類型,常見於免疫系統功能不全的人士,例如愛滋病患者。它的特徵是引起劇烈搔癢,並在臉部和上半身反覆出現充滿嗜酸性白血球的膿皰,其治療方案也與一般毛囊炎有所不同。

圖文對比:毛囊發炎 vs. 青春痘(暗瘡)

很多人會將毛囊炎與青春痘(暗瘡)混為一談,因為兩者外觀相似。其實它們在成因、好發位置和處理方式上都有很大分別。準確區分兩者,是護理的第一步。

列表比較兩者差異:成因、好發部位、外觀特徵、處理原則

特徵 毛囊發炎 青春痘(暗瘡)
主要成因 主要由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或真菌直接感染毛囊引起。物理性摩擦、毛髮倒生也是誘因。 成因較複雜,與荷爾蒙分泌、皮脂過度分泌、毛孔角化異常及痤瘡桿菌增生等多重因素有關。
好發部位 全身有毛髮的部位皆可能發生,包括頭皮、後頸、手臂、大腿、臀部。毛囊發炎在私密處也很常見。 集中在皮脂腺發達的區域,如臉部T字位、臉頰、下巴、前胸及後背。
外觀特徵 通常是圍繞毛髮的紅色丘疹或白色小膿皰,大小較為一致,分佈較散。主要感覺是搔癢。 形態多樣,包括黑頭、白頭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和囊腫。常伴隨疼痛感。
處理原則 治療核心是控制感染。視乎病原體,會使用外用抗生素或抗真菌的毛囊發炎藥膏。頭皮問題則選用藥性毛囊發炎洗髮精。 治療方案較為全面,包括調節油脂、促進角質代謝(如果酸、A酸)、消炎及使用抗生素。

追本溯源:導致毛囊發炎的成因與高風險因素

了解了毛囊發炎症狀後,大家可能想知道,到底為什麼會出現毛囊發炎呢?其實,毛囊發炎的成因很多,有些原因您可能從未察覺。現在,我們一起深入了解毛囊發炎背後的主要原因,以及哪些人更容易受到影響。

四大主要成因

毛囊發炎的出現,通常不是單一原因。以下是四個主要的「幕後黑手」,了解它們,有助您避開潛在風險。

細菌、真菌或病毒感染

毛囊發炎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細菌、真菌或者病毒感染。皮膚表面原本住著許多微生物,它們平時相安無事,但是,當皮膚屏障受損,或者免疫力下降時,這些微生物就可能趁虛而入。它們會大量繁殖,然後引起毛囊發炎,導致紅腫和疼痛。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是一種常見的致病細菌。

毛囊物理性損傷或阻塞(如摩擦、不當除毛)

毛囊受損也會引起毛囊發炎。日常生活中,皮膚經常會因為摩擦、擠壓而受到刺激,例如穿著緊身衣褲,或是過度清潔、大力搓揉皮膚。不當的除毛方式也是一大元兇,例如剃毛時刀片不乾淨,或是逆向刮除毛髮,這些都會直接損傷毛囊。特別是毛囊發炎私密處,很多時候是因為潮濕和衣物摩擦,加上除毛習慣不好而引起。毛囊一旦受損,病菌就容易侵入,然後導致發炎。

毛髮倒生(內生毛)

有些時候,毛囊發炎與毛髮本身有關,就是我們常說的「毛髮倒生」或「內生毛」。這是指毛髮在生長過程中,沒有順利地長出皮膚表面,而是彎曲著向內或向旁邊生長,然後卡在毛囊或皮膚下方。身體會將它視為異物,進而引發免疫反應,然後造成毛囊發炎。有時候,這些倒生的毛髮會形成毛囊發炎硬塊,摸起來有點痛,而且處理不當容易反覆發炎。

特定藥物反應(如類固醇)

有些藥物也會影響毛囊健康,然後引發毛囊發炎。其中,長期或過量使用類固醇藥物就是一個常見例子。類固醇雖然可以消炎,但是,它也可能改變皮膚的生態平衡,然後使毛囊變得脆弱,更容易受到感染。此外,一些化療藥物或長期使用的抗生素,有時也會間接導致毛囊發炎。所以,在使用特定藥物時,應該遵從醫生指示,如果發現有毛囊發炎症狀,也要及早告知醫生。某些毛囊發炎藥膏本身就是類固醇成分,使用時需特別注意。

您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

了解了毛囊發炎的常見成因後,您可能會好奇,自己是不是高風險族群呢?其實,有些生活習慣、皮膚狀況,甚至身體健康狀態,都可能增加毛囊發炎的機會。讓我們一起看看,哪些因素會讓您更容易中招。

生活習慣:常穿緊身不透氣衣物、使用不潔浴池

我們的生活習慣與毛囊健康息息相關。經常穿著緊身、不透氣的衣物,特別是在潮濕悶熱的香港,皮膚長時間處於濕熱環境,然後容易滋生細菌,導致毛囊發炎。毛囊發炎私密處也常與此有關。同時,使用不潔的公共浴池、溫泉或者泳池,也會增加接觸致病菌的機會,然後引發熱水浴池毛囊炎。所以,選擇寬鬆、透氣的衣物,以及注意公共場所的衛生,是保護毛囊的第一步。

皮膚狀況:本身患有皮膚炎、暗瘡或多汗症

如果您本身皮膚有狀況,那麼毛囊發炎的風險就會相對較高。例如,患有皮膚炎、濕疹的人,皮膚屏障功能通常比較脆弱,然後容易受到刺激和感染。暗瘡患者也一樣,因為暗瘡本身就是一種毛囊炎症狀表現。另外,多汗症患者因為皮膚長期潮濕,也會讓毛囊更容易發炎。這些皮膚狀況都會讓毛囊處於一個更易受攻擊的狀態。

免疫力狀態:糖尿病、HIV感染等免疫力較低人士

身體的免疫力,是抵禦疾病的重要防線。如果免疫系統功能較低,例如患有糖尿病、HIV感染,或是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人士,皮膚對病菌的抵抗力也會下降。這樣一來,即使是平常無害的細菌,也可能引發嚴重的毛囊發炎。在這些情況下,毛囊發炎可能發展成頑固的毛囊發炎硬塊,甚至引起更廣泛的感染。所以,維持良好的免疫力,對預防毛囊發炎同樣重要。

專業診斷與治療:如何有效擊退毛囊發炎?

毛囊發炎雖然常見,但若處理不當,小問題亦可變成大困擾。當您發現皮膚出現毛囊發炎症狀時,除了日常護理,專業的診斷與治療更是成功擊退此問題的關鍵。它能幫助大家找出真正的成因,然後採用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何時應立即求醫?

很多時候,輕微的毛囊發炎可透過妥善的自我護理逐漸好轉。不過,如果情況出現一些變化,大家便要考慮尋求皮膚科醫生幫助,以免延誤治療。提早求醫可以避免病情惡化,並且有助於更快康復。

自我護理後症狀未改善或惡化

如果您已嘗試居家護理一至兩週,但毛囊發炎症狀絲毫沒有改善,甚至變得更嚴重,此時尋求專業評估是明智的選擇。持續不適或惡化代表問題可能較為複雜,需要醫生的介入。

紅腫、疼痛範圍擴大

如果毛囊發炎的紅腫與疼痛範圍不斷擴大,或者觸碰時感到劇烈不適,這可能表示感染正在擴散。特別是當您摸到皮膚下有毛囊發炎硬塊,並且越來越大、越來越痛,便應立即求醫。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警號。

出現發燒等全身性感染症狀

除了局部皮膚問題,當毛囊發炎伴隨發燒、發冷、全身疲倦等症狀時,這極可能是細菌已進入血液,導致全身性感染。此類情況需要緊急醫療處理,萬勿耽擱。

醫生如何診斷毛囊發炎?

當您決定求醫時,醫生會透過一系列專業步驟,精確診斷毛囊發炎的類型與成因,才能提供最合適的治療建議。這確保治療能夠對症下藥,有效解決問題。

臨床檢查與病史詢問

醫生首先會仔細檢查患處皮膚,觀察毛囊發炎症狀的特徵、分佈與嚴重程度。同時,醫生會詳細詢問您的病史,包括出現症狀的時間、過去是否有類似問題、生活習慣、除毛方式以及是否正在服用某些藥物,這些資訊都有助於判斷。

皮膚樣本化驗以鑑定致病源

若初步診斷未能確定致病原因,或是懷疑有特殊感染,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皮膚樣本化驗。這涉及輕刮患處皮膚樣本,然後進行細菌或真菌培養,這樣可以鑑定出導致毛囊發炎的具體病原體。明確的病原體資訊是選擇最有效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針對性治療方案:從藥物到進階療法

一旦毛囊發炎的診斷明確,醫生便會根據感染源與嚴重程度,為您制定一套針對性的治療方案。這些方案涵蓋了不同的層次,確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適切的幫助。

藥物治療:按感染源選用抗生素或抗真菌毛囊發炎藥膏/口服藥

大多數毛囊發炎可透過藥物治療。如果是細菌感染,醫生會開立口服或外用抗生素,例如毛囊發炎藥膏。如果是真菌感染,則會選用抗真菌藥物,有時亦會配合口服藥物。準確判斷感染源,才能選用最有效的藥物。

手術介入:為嚴重膿腫(癰)切開引流

對於較為嚴重的毛囊發炎,尤其是形成大面積膿腫或硬塊(例如癰)的情況,單純藥物可能不足夠。此時,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小型手術,切開膿腫並引流積聚的膿液。這做法可迅速減輕疼痛,並且促進傷口癒合,避免感染進一步惡化。

激光脫毛:預防因毛髮問題引致的復發性毛囊炎

如果您的毛囊發炎經常復發,特別是與毛髮生長方向或除毛方式有關,例如在毛囊發炎私密處反覆出現,激光脫毛便可能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激光脫毛能夠有效破壞毛囊,從根本上減少毛髮生長,從而降低毛囊受損及發炎的機會,長遠預防問題復發。

日常護理與預防:建立遠離毛囊發炎的生活習慣

要真正告別毛囊發炎帶來的困擾,除了尋求專業治療,從日常生活中建立良好的習慣更是關鍵。預防永遠勝於治療,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透過簡單的護理與生活調整,有效降低毛囊發炎的發生機會,讓皮膚時刻保持健康舒適。

正確的皮膚清潔與護理

良好的清潔習慣是維持皮膚健康的第一步,它能夠有效減少細菌滋生,從源頭上預防毛囊發炎。

使用溫和潔膚產品,避免過度清潔

有些朋友可能覺得皮膚不潔淨,會想用強效產品反覆清潔。然而,過度清潔會破壞皮膚表面的天然保護屏障,使皮膚變得脆弱,毛囊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或者細菌侵襲,結果可能導致毛囊發炎。選擇溫和、不含刺激性成分的潔膚產品,並且一天清潔皮膚兩次即可,足以清除多餘油脂與污垢,同時不損害皮膚本身的防護能力。

運動後及時洗澡,保持皮膚乾爽

運動後身體會大量出汗,汗水混合著皮膚上的細菌,若不及時清潔,便會為細菌提供溫床,增加毛囊發炎的風險。因此,運動結束後,應盡快洗澡,將汗水與污垢沖洗乾淨。洗澡後也要確保皮膚徹底乾爽,特別是腋下、私密處及身體皺褶部位,避免潮濕悶熱的環境,這些都是毛囊發炎常見的發生處。

定期更換毛巾、床單等個人用品

毛巾、床單這些日常用品,若不經常清洗更換,很容易積聚細菌、死皮細胞與油脂。當皮膚接觸這些帶菌的物品時,便有機會將細菌傳播到毛囊,增加毛囊發炎的機率。建議大家每週至少更換清洗一次毛巾與床單,確保個人用品的潔淨。

安全除毛技巧全攻略

除毛是許多人日常護理的一部分,但不當的除毛方式卻是導致毛囊發炎私密處或身體其他部位出現毛囊發炎硬塊的常見原因。學會正確的除毛技巧,對於預防此問題至關重要。

剃毛/刮毛正確步驟:溫水軟化、順毛流方向、使用潔淨鋒利刀片

如果選擇剃毛或刮毛,記得先用溫水敷濕皮膚,讓毛髮軟化,這樣能減少毛囊在剃刮時受到的拉扯與損傷。剃毛時,請務必順著毛髮生長的方向輕輕刮除,避免逆向操作,因為逆向刮毛容易導致毛髮倒生,進而引發毛囊發炎硬塊。另外,每次都要使用潔淨且鋒利的刀片,鈍刀會增加摩擦,更容易刺激毛囊。

考慮其他對毛囊影響較小的脫毛方法

除了傳統的剃毛,也可以考慮其他對毛囊刺激較小的脫毛方法。例如,激光脫毛是其中一個選擇,它可以針對毛囊本身產生作用,長期下來有助於減少毛髮生長,從根本上降低毛囊發炎的發生率。脫毛膏等化學脫毛產品則需謹慎使用,確保皮膚沒有過敏反應。

衣物與生活習慣調整

除了皮膚清潔與除毛技巧,我們的衣物選擇與整體生活習慣也對毛囊健康有顯著影響。

選擇寬鬆、透氣、吸汗的衣物

緊身或者不透氣的衣物,特別是合成纖維材質,容易導致皮膚長時間處於悶熱潮濕的環境。這種環境有利於細菌和真菌的滋生,毛囊就更容易發炎。選擇棉麻等天然材質、寬鬆透氣且吸汗的衣物,能幫助皮膚呼吸,保持乾爽,顯著降低毛囊發炎的風險,尤其對於容易出現毛囊發炎私密處問題的朋友特別重要。

避免使用油膩、堵塞毛孔的護膚品及髮型產品

過於油膩的護膚品、防曬乳或者髮型產品(如髮蠟、髮膠)可能會堵塞毛孔,阻礙皮脂正常排出,進而導致毛囊發炎。若您容易有毛囊發炎洗髮精無法解決的頭皮問題,也應檢視髮型產品是否過於厚重。盡量選擇清爽、不致粉刺配方(non-comedogenic)的產品,並確保使用後徹底清潔,避免殘留。若已經有毛囊發炎,應配合醫生建議使用毛囊發炎藥膏,並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堵塞的產品。

均衡飲食,減少高糖及油膩刺激性食物

飲食習慣與皮膚健康息息相關。過多攝取高糖、油膩或者辛辣刺激的食物,可能會影響身體的發炎反應,或者刺激皮脂腺分泌過盛,間接增加毛囊發炎的機會。建議大家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攝取足夠的維生素與纖維,並且保持均衡飲食,這樣有助於維持皮膚健康,降低身體的發炎傾向,對毛囊發炎症狀的改善也有幫助。

毛囊發炎常見問題(FAQ)

毛囊發炎會自己好嗎?大概需要多久?

輕微和淺層的毛囊發炎,在身體免疫系統正常運作下,是有機會自行痊癒的。這個過程通常需要一到兩星期。要幫助復原,你應該保持患處清潔乾爽,和避免任何摩擦或擠壓。如果毛囊發炎的症狀持續,或者情況變得更加嚴重,例如出現大範圍紅腫或劇痛,你就應該尋求專業醫療意見。

毛囊發炎會傳染嗎?在什麼情況下需要特別注意?

大部分的毛囊發炎傳染性不高。不過,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確實存在傳播風險。如果毛囊發炎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引起,直接接觸患者的膿皰,或共用毛巾、剃鬚刀等個人衛生用品,就可能將細菌傳播開去。另外,俗稱的「熱水浴池毛囊炎」是由綠膿桿菌引起,雖然不會人傳人,但會經由未徹底消毒的溫水設施傳播。所以,保持良好個人衛生和避免共用私人物品,是預防感染和傳播的重要一步。

毛囊發炎硬塊消不掉怎麼辦?如何處理疤痕或色素沉澱?

當你發現毛囊發炎硬塊持續不退,千萬不要自行擠壓。這個硬塊通常是深層發炎或囊腫的結果,擠壓會加劇感染,甚至留下永久疤痕。正確的處理方法是諮詢醫生。醫生會判斷是否需要進行小手術將膿液引流,或者處方消炎藥物,例如合適的毛囊發炎藥膏或口服藥來處理。至於發炎後留下的疤痕或色素沉澱問題,防曬是首要任務,因為紫外線會令色素加深。你可以使用含有維他命C或杜鵑花酸等成分的產品來幫助淡化色素。如果疤痕問題嚴重,可以與醫生討論激光等專業醫學美容療程。

如何選擇適合的毛囊發炎洗頭水或沐浴露作日常預防?

選擇日常清潔產品時,原則是溫和、不刺激。如果你的毛囊炎問題主要在頭皮,可以尋找針對性的毛囊發炎洗頭水。若問題是由真菌(如皮屑芽孢菌)引起,含有Ketoconazole(酮康唑)等抗真菌成分的洗頭水會比較有效。如果問題是細菌性的,一些含有抗菌成分(例如Chlorhexidine)的沐浴露或洗劑有助預防。不過,這些具藥性的產品未必適合每個人長期使用。所以,在日常預防上,選擇標示為「不易致粉刺」(non-comedogenic)和成分單純的產品會是更安全的起點。如果情況沒有改善,最好還是請教皮膚科醫生,獲取個人化的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