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座名為「禿力城」的虛擬魔幻都市席捲網絡,引起廣泛共鳴,甚至被譽為能引爆華人社會的集體鄉愁。究竟這座由創作者黃河山一手打造的「中華未來主義魔幻都市」有何魅力,能穿越數位像素,觸動無數人心底深處的記憶?本文將深入剖析「禿力城」的獨特世界觀、創作者的願景、作品背後超越像素的哲學,以及它如何從個人創作昇華為集體記憶載體,揭示其崛起並引爆鄉愁的四大關鍵。
「禿力城」是什麼?一座植根於現實的「中華未來主義魔幻都市」
近年來,一個名為「禿力城」的虛擬城市,在網絡世界掀起一股熱潮。它不僅僅是一個數碼創作,更是一座「中華未來主義魔幻都市」,深深植根於我們的現實生活,讓不少人初次看見它時都感到既陌生又熟悉,同時對這座城市的真實性產生疑問。
「禿力城」的誕生,源於清華美院畢業生黃河山先生對周遭環境的敏銳洞察。他透過「野生設計」的採集,將中國城市化進程中,那些被大眾忽略的市井百態與民間智慧融入其中。您可以想像,這是一座在數碼空間中用現實碎片構築的城市,例如,城中村內隨處可見、就地取材手工製作的小板凳,這些都成為了「禿力城」的靈感來源,讓虛擬與真實的界線變得模糊。
這座「禿力城」充滿了奇幻又真實的細節,被形容為「縣城版的宮崎駿」,亦有人稱之為「社會主義賽博朋克」。它是一個蓬勃生猛的「塑料朋克世界」,在密集的高樓大廈之間,您會發現五台老電視機同時播放二十年前的好萊塢青春電影,或是港式建築旁慢悠悠走過的Hello Kitty。這種將市井生活與超現實元素疊加的手法,創造出奇妙的化學反應,讓「禿力城」既荒誕又充滿詩意。
走進「禿力城」,您會看到許多別具一格的設施。例如,被黃河山先生形容為「流浪小貓咪」的失敗飛行器「逃逸機」,以及機械感十足的發電站,都為這座城市增添了獨特的未來感。另外,城市的足療業特別繁榮,足療店的招牌隱匿各處,甚至有一個被稱為聖地的「好望腳」。黃河山先生解釋,這反映了「禿力城」居民多為三四線城市普通人的生活習慣,對他們而言,足療就像白領喝咖啡一樣尋常,展現了底層大眾的消費文化。
「禿力城」最特別的設定之一,是它沒有「地面」。黃河山先生特意沒有渲染地基,因為在他的構想中,這座城市的基石是每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這種哲學式的建造方法,將現實世界的社會規則與文化符號進行解構與重組,在數碼空間中創造一個既荒誕又真實的「賽博故鄉」,讓現實中消逝的場所與記憶,透過「禿力城」這個載體,在虛擬世界中得以重生。
創作者黃河山:從「土狗男孩」到「禿力城」的總設計師
談及黃河山,這位清華美院的畢業生,大家或許會立即聯想到他那座充滿奇思妙想的「中華未來主義魔幻都市」——禿力城。這座虛擬城市不僅是藝術創作,它更像一面鏡子,映射出一個世代的集體記憶與情感。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河山的世界,了解他如何從一位自嘲為「土狗男孩」的青年,逐步成長為禿力城的總設計師。
黃河山的故事始於他成長的環境,那是一個位於珠三角的輕工業小城鶴山。他形容家鄉的天空「不太藍」,空氣中總帶有一種泛白的朦朧感,陽光灑在塑料上,形成一種獨特的詩意。這種成長背景塑造了他自稱的「土狗男孩」特質:他來自小鎮,抗拒傳統的生活模式,並且難以完全融入大城市的精英文化。但是,正是這些看似平凡的個人經歷,成為了他藝術創作最真實的底色,也為禿力城注入了獨有的生命力。
黃河山的藝術轉捩點,始於大學時期一次旁聽建築系的經歷。他偶然翻閱到一本影響深遠的建築學著作《向拉斯維加斯學習》。這本書打破了傳統學院派的框架,它以拉斯維加斯浮誇的廣告牌和霓虹燈為例,指出這些看似「俗氣」的商業設計,其實反映了普羅大眾充滿煙火氣的審美趣味。這給黃河山帶來巨大啟發,讓他找到了一個觀察中國城中村民間設計的全新視角。
受到啟發後,黃河山用了兩三年時間,穿梭於北京、廣州、深圳等地的城中村。他仔細觀察並收集那些被主流設計界忽略的民間作品,他將這些非專業、卻充滿生活智慧的創作稱為「野生設計」。從小商販手工製作的個性化招牌,到為了效率而生的「擺攤神器」雨傘,甚至是城中村巷道中以奇特方式伸出的廣告腿,這些設計都展現了勞動人民如何最大化利用手邊材料,以最低成本解決生活問題,從而創造出「土味、生猛、廉價,但又簡單實用」的作品。黃河山從中看到了寶貴的生存智慧。
在深入探索「野生設計」的過程中,黃河山也發現了城中村裡那些就地取材、手工打造的小板凳。他見過自行車師傅用月餅盒蓋子和車輪焊接成的板凳,也見過鋼條拼接、中心刻有「林」字的凳子,那是林姓師傅為妻子製作的。黃河山將這些樸實的小板凳帶到2017年的深港城市建築雙年展,他認為這些不僅是實用家具,更是「記錄城中村生活和文化的文獻」。這些發現進一步促成了他第二個代表作「假宜家」,以及他第一個虛擬建築作品「全家家居(假宜家)」,最終也為禿力城「蓬勃生猛的塑料朋克世界」的美學奠定基礎。他相信,禿力城的審美如同鏡子,映射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在精神層面的狀態。
所以,黃河山不僅是藝術家,他更是一位深入觀察社會、將個人體驗融入創作的思考者。他最終的夢想是「用現實世界裡的碎片,在一個平行時空,通過一種哲學,建造出一個荒誕,但又更真實和浪漫的世界」。透過對「土狗男孩」身份的認同,以及對「野生設計」和「塑料朋克」美學的探索,黃河山成功構建了禿力城,一座超越現實、卻又根植於人們共同記憶的魔幻都市。
超越像素的哲學:為何「禿力城」能活化我們潛藏的集體鄉愁?
「禿力城」不僅是一個視覺驚豔的虛擬城市,它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潛藏在心底的集體鄉愁。許多人首次接觸「禿力城」的影像,都會感到既陌生又熟悉,這是因為它的每個細節,都深深植根於現實生活。藝術家黃河山先生深入觀察中國城中村的「野生設計」,例如商販手製的招牌,以及各種因應生活所需而誕生的「土味」發明。這些物件凝聚著庶民的智慧與創意,同時觸動了我們對成長環境或曾經歷的城市記憶。
「禿力城」呈現的「塑料朋克」美學,並非單純的視覺風格,它具有深層的社會意涵。這種美學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中國人民面對物質條件限制時所展現的蓬勃生命力。廉價、實用的塑料製品廣泛應用於日常,既解決了生活上的許多問題,也塑造了獨特的時代記憶。因此,當我們看到「禿力城」中那些由塑料構成的建築與設施,便會自然而然地連結到個人過往的經驗,這正是「禿力城」引發共鳴的力量之一。
「禿力城」還有一個獨特而富有哲學性的設定:它沒有明確的「地面」。創作者黃河山先生解釋,這座城市的基礎並非物質,而是每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這種構思暗示「禿力城」超越了物理空間的限制,成為一個集體意識的載體。它容納了無數人的情感、經歷與記憶碎片,這些無形的元素共同構成了「禿力城」的基石,因此每個人心中的「禿力城」都有些微不同,卻又奇妙地相互連接。
最終,「禿力城」能夠活化我們潛藏的集體鄉愁,原因在於它觸及了我們對家鄉、童年,甚至對一段消逝時光的深切懷念。黃河山先生曾說,判斷一個事物是否存在,是看它是否在人的心裡留下印記。透過精準捕捉與重構那些看似平凡卻充滿生命力的日常場景,「禿力城」喚醒了我們對共享文化符號的共鳴,讓每位觀者都能在這個魔幻都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角,並重溫那些未曾言明的集體記憶。
「禿力城」的共建與重生:從個人創作到集體記憶載體
「禿力城」最初是藝術家黃河山先生的個人創作,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未來都市。他的獨特視角與生活經驗,包括自稱「土狗男孩」的成長背景,塑造了這座虛擬城市的基礎。黃河山透過觀察現實世界的城中村與「野生設計」,將這些不起眼卻充滿生命力的碎片,融入「禿力城」的設計之中,為城市奠定了一種「精神世界」作為地基,展現其獨特的哲學深度。
隨著時間發展,「禿力城」從單純的藝術作品,逐漸轉變為一個真實存在於人們心中的共同空間。黃河山為「禿力城」開發的「不禿花園」虛擬地產項目,便是鼓勵大眾參與共建的第一步。購買虛擬房產的參與者,能夠擁有自己的定制產權證,甚至參與虛擬婚禮,這些互動讓虛擬的「禿力城」變得更加具體,也更有人情味。
藝術不僅可以連接虛擬與現實,也能彌合親情。黃河山先生在「禿力城」為父親舉辦了一場虛擬畫展「禿力雲水居」。他將父親的畫作原圖、個人介紹以及父母常去海邊的照片融入展覽空間,並且親自教導父親操作電腦線上觀展。這個舉動,不僅實現了父親的畫展心願,同時拉近了家人之間的距離,讓「禿力城」承載了溫暖的家庭記憶。
「禿力城」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源於社群的積極參與。越來越多的網友主動向黃河山提供自己家鄉的建築圖片,希望這些照片能成為「禿力城」的一部分。網友們也開始為這座城市撰寫各種番外故事,不斷豐富「禿力城」的歷史與居民生活。這種集體創作,讓「禿力城」成為收納眾人情緒與回憶的載體,讓它超越了二維圖像,變得更為真實、立體。
黃河山先生曾說:「判定一個東西是否存在,是看它是否在人的心裡面,留下了印記。」「禿力城」正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它由無數觀眾腦海中的「切片」組成,每個人從不同角度觀看,共同拼湊出一個完整的「禿力城」。這座虛擬都市不僅僅是黃河山個人的創作,更是數百萬人共同想像、共同記憶的結晶,真正成為了一個充滿鄉愁的「賽博故鄉」。